•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篇:村里的“养殖大户” 下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96333,电梯救援在身边
[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日记:扶贫车间引资记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7-06-01

  

央广网阜阳5月31日消息(记者张秋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阜南县王堰镇胡老村的扶贫车间盖好了,却迟迟招不到企业,这事让村两委很挠头。虽说前期也有落户意向的企业,可老大难的道路成了引资的拦路虎。胡老村怎么才能破解这道难题,他们真的能招来企业吗?

4月28日 星期五 农历4月初三 晴

驻村扶贫书记、工作队队长李平伟今天要带我去看村里的“头号工程”——扶贫车间。这是县里为了解决留守人员和贫困户就地就业、扩大村集体收入的重要产业扶贫项目。高高的屋顶,6扇大窗户,330平扶贫车间明亮敞快。有了扶贫车间能干不少事,村里早就盘算好了,“国家投资三四十万,不找个正儿八经企业挺可惜的。村里没有一个项目来撑着,贫困户单打独斗种植养殖形不成规模。”

车间盖起来了,想法主意都有了,可困难也实实在在摆在那,这样的交通,怎能招来企业和大户,“唯一愁的就是路,路不通哪个企业也不愿意过来。路是制约农村发展最主要一个瓶颈。我们引进种辣椒的、西瓜的、土豆的、红薯的,一来看都说你那地都漂亮亮的很平整,关键没有路,价格再低也没有人过来。”

上段时间打听到县里润杨公司老总杨大燕打算办柳编分厂,村里好不容易请来了杨大燕,看了扶贫车间,又看了村里的土质,心动了。可还是因为路,人转头走了。

临近的好事又要泡汤。李平伟说,不行,还得想办法继续招商。

一大早,李平伟和村书记胡益友就开始忙着拾掇村部,迎待贵客。五一放假期间,李平伟找到老东家县国税局的陈东康局长,请他再给村里的招商引资想想辙。商定好今天把县里柳编协会的会长王文忠请来。

十点多,王总在村里实地看了一圈后,双方协商起来。陈局长上来就给王总带了几顶高帽,话锋一转,请王总考虑来胡老村落户,“王总你把协会的企业招过来,把一些中间产品、半成品拉过来,让老百姓编,既培养了他们技术了,又发展了我们的产业,这一块王总还能多考虑一下。”

王总没有表明态度,说回去再讨论讨论,“我们回去之后考虑一下,协会里在引导一下,抽个时间之后再对接。”

今天没有实质进展,我想局长出马都没戏。接下来村里要怎么办?

5月17日 星期三 农历4月22 晴

经不住村里的软磨硬泡,杨大燕今天又来了村里。其实,杨总也急,做国际贸易定单多工人少,他也想早点办起分厂。打过一次交道,说话开门见山,“路也不太好,出现几个问题。”

杨大燕:半挂(车)要10多米,现在这个路很难进来。

记者:今天又看了扶贫车间,有什么顾虑?

杨大燕:第一个顾虑路窄,(车间)开门小点,朝西边开的。

记者:第二个是门,现在朝东开的?

杨大燕:对呀,太窄了,我车子进不去。开门朝西开,那边还有一亩地,把它租过来。车间要不够用,我再给它搭上。

企业那边还提出,扶贫车间的面积有点小。

记者:你觉得扶贫车间有点小?

杨大燕:小,要是堆上货,二三十个人就坐满了。

记者:你希望能招来多少人?

杨大燕:百十号人,根据我的单子,一百号人也不够。

记者:你是需要一百多号人,现在只能坐二三十号人。

杨大燕:对。

企业那边一下抛出交通、招工、土地和车间改门脸几个问题,李平伟和村书记胡益友赶紧表态,“我们村里来协调解决一些辅助设施、道路。如果扶贫车间生产好了,再扩大时我们跟扶贫办申请一下再建一个更大的车间。那边路估计下个月勘察过就要修。”

与企业有了互动,这事终于看到了眉目。没吃午饭,李平伟带着企业提出的问题匆匆忙忙赶去镇政府。

下午五点多,他满脸笑容的回来了,手里还多了份文件。他要拿着这文件三会杨大燕。

5月23日 星期二 农历4月28 小雨

冒着雨,我跟李平伟去了杨大燕在县里开发区办的厂。李平伟这次有了底气,“现在有个新文件,你走了之后见到这个文件了,社保局给你一千块钱, 一个贫困户进你厂里,给你一千块钱,上半年给600下半年给400,另外可以给你10—50万的贴息贷款,三年。新文件刚下来。”

此外,还有几个利好消息让更让杨总心动。村里正在修的10条路,优先支持贫车间那段,提出的扩大扶贫车间,资金也得到了落实,“咱写个报告,镇里把用于建扶贫车间剩下的钱打到村里,用于扶贫车间门口的道路建设,包括水电,再盖个公共厕所。”

杨大燕这边也在发愁,刚签订的几个出口大单正催的急,工人加班加点还忙不过来,这下也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什么时候能过去?

杨大燕:现在弄好就过去,先来两个人过来学,培训他,我现在就能在那干。

好事成双,村里还有了意外惊喜,企业还要在村里流转土地,搞柳编产业链。

记者:你是想这边插种杞柳,这边做柳编?

杨大燕:对对对。下一步,再办个柳编厂出来。

几经周折,扶贫车间引资成功,而村西头的60千瓦集体光伏发电站马上也就交付了,第一笔村集体收入眼看就要进账了,双喜临门,胡老村田间风吹麦浪,一片希望景象。

编辑: 高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3337331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5996355 本月:11786015 今天:2537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