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村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生长
村办合作农场——宜兴芳桥街道金兰村贴上的这个新标签,让近日前往取经的150名村干部开了眼界。村书记蒋仲良笑着告诉他们,去年在全市率先成立村办合作农场,全村2700多亩粮田在8个分场长的分片包干下统一经营,当年亩均效益较普通农户提高约150元。今年该村1000多亩优质稻谷还未种,就被粮食加工企业以更高的价格订购了。据市委农办介绍,村办合作农场模式使农业生产真正初现了规模化、规范化,今年将在全市推广。
当前,不少农业合作社采取种田大户带着普通农户经营的模式,合作社和种田大户、普通农户为松散的合作关系,无法在种什么、怎么种各个环节步调完全一致,距“集约化、规范化”始终差一步。近几年来,金兰村针对村办农业服务合作社内村集体条线干部承包的粮田就赢利,大户承包的粮田反而亏本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大户各自为战,生产成本高等原因所致。去年,该村将合作社改造成村办合作农场,391户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8名村委集体条线干部分别承包300亩粮田,按合作农场要求统一经营,分场长和农业管理人员按“成本核算、绩效挂钩”方式领取包干管理费用。
“统一经营后,首先种植成本降下来了。”蒋仲良说。合作农场所用化肥、农药用量大,农资费用享受批发价,比普通农户低30元/亩。原先零散种植,耕作时农机东一趟西一趟地跑,现在成片耕作,仅一年稻麦三次机耕、机耙和开沟就可节省机耕费用60元/亩。2700多亩粮田如今最多只需50名农业工人,每亩劳力费较前年大户耕作时节省约20元。由于统一耕作、管理规范,该村去年种的武运粳水稻平均亩产达1250斤,较前年增加了50斤。这些水稻质量好,被粮食加工销售企业以比一般农户增加0.05元/斤的价格收购。该村周边一些种植大户却因为种植面积小,无法应对收割时灾害性连续阴雨天气,品质不高等原因减产减收。
66岁的该村农民徐洪芳在工歇时告诉记者,去年他以6亩承包地的承包权入股合作农场后,和几十名60岁以上的农民一起成为农场的农业工人。去年他从合作农场拿到保底租金5000多元、二次分红540元,以及按一小时8元计算的工资11500多元,算算比自己种粮要高上千元。和村民增收同步,到年底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00多万元。
统一经营也使该村生态效益加分。该村去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违规焚烧秸秆现象。宜兴农技站人士说,由于杜绝了一家一户种粮使用农药、施肥时用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去年合作农场平均每亩使用的纯氮比零散农户约减少3公斤,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朱雪霞)
[责任编辑:少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