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10秒配好一张药方? 苏州这家企业用智慧提升就医效率 下一条:【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江苏发展新棋局上铿锵落子
钧评 | 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最好的励志书!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7-09-18

  

什么是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记忆就是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积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记忆就是对历史、对过往的感怀与传承。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就等于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历史的共同记忆,现实和未来就会失去依凭,责任和使命也将成为空白,文化的积累、智慧的叠加更会成为空谈。

又快到“九•一八”,每年的这时候,国人都会回望历史的沉重,唤醒沉痛的记忆,在深思之中获得启示与力量。

值得警惕的是,每年这个时候,互联网上总会出现一些奇谈怪论,荒诞不经,极尽造谣惑众、歪曲诋毁之能事。什么“‘伪满洲国’是伟大的”“国军抗日功劳大,共军从来不抗日”“中国要前进就必须放下关于国耻的痛苦记忆”“爱国主义教育会扭曲中国的世界观”……一些西方媒体也阴阳怪气,他们的潜台词是:中国应该改变历史宣传的角度,不要再搞屈辱史的宣传。

与之相对应的,有的国家拼命歪曲否认历史,妄图美化自己,妖魔化别人,令人不齿。日本就南京大屠杀事件修改教科书,把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甚至在一些教科书上直接删除了平顶山惨案、“三光”政策、731细菌部队、花冈惨案、慰安妇、强制劳工等等。

在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提出“不要揪着历史的旧账不放”,一系列对历史的所谓“揭秘”“真相”之说甚嚣尘上,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李鸿章投降是“争取国家利益”、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在敌对势力及其代理人眼里,历史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成了他们予取予求的工具。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屡屡被人“惦记”的中国近代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走进历史的长廊看一看。

1840年前后,由于封建统治的僵化和腐朽,旧中国呈现全面落后的局面,“四海之内皆秋气”,最终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无情地轰开国门,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就此开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割让国土150万平方公里,圆明园付之一炬;甲午战争,割让台湾、澎湖,赔款2亿两白银……近百年间,中国几乎无战不败、无战不损。失败的结果,就是任人宰割和蹂躏。可以说,在近代世界,中国受到的侵略次数之多、割地赔款数量之大、列强压榨剥削掠夺之重,世所罕见。

1901年,在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后,清政府对列强极力示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据资料记载,近代中国累计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国土350多万平方公里。

“国破家何在”?一个个手无寸铁的国人被惨无人道地屠杀、强奸,一片片静谧安宁的村庄被骇人听闻地屠成“无人区”,一座座繁华美丽的城市被毫不留情地烧成一片废墟。

民族的血与泪,浸染着一个深刻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剖析原因就是侵略者眼睛血红,而国人则“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蒙眬地睡着了”。

1914年,日本一部辱华的《支那论》一书,曾说当时的中国人“似蚯蚓”:“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正是在这样的判断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肆无忌惮,最终于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掀起了全面侵华的序幕,使中华民族走进了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页。

“知耻近乎勇”。一个自强的民族,必然善于从耻辱中获得启迪和激励,从失败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屈辱、抗争、求索……一部中国近代史,不是一部冷冰冰的数字史,而是一部有温度的奋斗史。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就此一蹶不振,靠的是一场场“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革命斗争。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救国方案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是摧枯拉朽的革命,洗雪了百年耻辱,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辟了民族振兴的广阔前景。

忘了昨天,就会迷失明天。铭记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在时代的警钟下奋力前行。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将“十四年抗战”概念全面进入各类教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纪念历史、以史为鉴,也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最好的励志书是中国近代史。习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深刻指出:“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站在今天这个时代,回望昨天那段历史,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面对无数个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共和国今天的先辈们,我们更应撸起袖子加油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擎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王宁;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225279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26865368 本月:3014733 今天:26615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