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日落牛蓑归牧笛,潮来鱼米集商船”。江苏版图上,长江淮河之间、里下河流域地区的腹地,历来土肥地绿,水韵花香。
水流云转,沃土之上,一个全新的区域发展概念应运而生:9月1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兴化、淮安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这也意味着,作为“1+3”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江苏发展新棋局上铿锵落子!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1+3”重点功能区战略涉及到江苏发展布局的重构和调整。这个战略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共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落地、落到实处,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江苏发展优势的重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变。在整个发展的大布局中,江淮生态经济区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江苏省长吴政隆指出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路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构建精致宜人绿色城乡、打好富民增收主攻仗、强化政策支持保障,通过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保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
“1+3”,重塑江苏发展新优势
多年以来,苏南、苏中、苏北的概念,在江苏早已深入人心。在交通不发达、新技术革新未出现的情况下,这样的划分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苏北“跟随者”的姿态始终难以改变。而今,时空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高铁+互联网”呼啸而来,使得区域之间功能互补、成果共享成为可能。江苏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重构区域格局。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率先“点题”。随着论证的不断深入,“1+3”重点功能区战略逐渐浮出水面。
从点题到破题,速度不断加快——6月,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工作座谈会召开;7月初,以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市工作的方式,对推动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行专题部署;9月15日,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接下来还会召开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代表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区域布局思路上的重大调整。过去是以地域经济也就是以产业梯度转移的概念来划分苏南苏中苏北,现在更多从功能和资源禀赋的角度来划分区域及功能定位。比如,江淮生态经济区,将生态资源禀赋较为充裕的区域划为一个板块,走绿色发展为本的道路,从而避免过去的同质竞争。
“1+3”重在“+”,不仅是板块之间,每个功能区内部也要“+”,进而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扬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沿海地区主攻现代海洋经济,是潜在增长极;徐州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打造生态竞争力。
“当今时代空间距离已不再重要,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功能分区,恰逢其时。”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该市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追赶型经济”转向“内涵型经济”,全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 “后发达地区不是只能等待产业转移的‘荒漠’,完全可以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率先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游客乘坐游艇在宿迁市骆马湖观光。肖伟伟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江淮生态经济区,何以跻身“1/3”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界定,江淮生态经济区,具体包括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等县(市)。这是江苏水网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江苏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那么,在“1+3”新棋局中,为何专设有“江淮生态经济区”?一个无可回避的因素是,这里曾是江苏经济发展洼地,发展不够充分、增长不可持续、群众不够富裕的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密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个“最”,成为划定区域的有力参考——
生态资源最集中——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拿出一组数据:区域内水面面积达到5585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比重超过1/5,占全省水面面积近1/3;湿地面积达到5652平方公里,占到全省长江以北湿地面积的一半……
土地开发强度最低——国际宜居城市的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20%,淮安、宿迁、盐城均在17%以内,这在江苏全省是仅有的几个地区。
区位布局最合适——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指出,这里既是其他区域板块共同的腹地和后花园,也是江北地区的“水龙头”,穿境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均能为全省提供生态产品。
在新的区域格局下,区域定位愈发明晰:打造成为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城镇特色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目的地。
“我们在盐城沿海不临海,而生态优势比较明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觉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太适用了,这次能够被纳入生态经济区板块非常高兴。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重点谋划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同时铁腕治污,加强环境保护,真正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合二为一。”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说。
以水为魂,让生态与经济水乳交融
水,是大自然最美的恩赐,是江苏大地自古繁华锦绣、密密交织的生命源流,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最大的资源和特色。从历史的维度看,水好生态好,江淮区域就兴。重现这一区域在全国版图中的历史荣光,必须在生态上做足文章。但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时强调,在生态前提下,江淮生态经济区归根到底是“经济区”,并非只是单纯的“保护区”。
做优“生态+”,实现生态经济化,成为该区域的重要发展导向。“把‘生态’放在‘经济’前面,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跟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位具有战略眼光。”江苏省旅游局局长钱国超表示,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先天优势,“生态+旅游”大有可为,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把该区域打造成为全国性全域旅游示范区。“当务之急是要把整个区域的总体旅游规划研究好、编制好,推动区域旅游和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产业绿色化,同样也是该区域的发展方向。走进位于兴化的泰州安井食品公司生产基地里,透过玻璃窗清晰可见的生产全流程干净而整洁。企业副总经理江恒介绍,公司拥有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立才几年,预计今年就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表示,包括安井食品在内已有30多家海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入驻当地,千亿级无公害食品产业板块蓄势喷发。
水是生态经济区的灵魂,必须把水的文章做活。漫步淮安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只见历史与现代、景区与街区、旅游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仿佛置身“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不仅要生态美,也要生活美;不仅要来的人说好,也要住的人说好。”里运河规划办主任蒋维林说,主客共享,正是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的初衷,亦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目标严丝合缝。
做“活”水文章,不仅仅是物理的“活水”,还包括发展的“活水”,要由生态涵养向生态经济转变。多年来,我们更多注重沿江沿海的开发,对湖群经济的研究比较缺乏,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可复制的模板,这也给板块发展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江淮生态经济区,江苏一方特殊的水土。这里的水,虽没有长江、东海、黄海之激越澎湃,但,长江、古黄河、淮河的水,通过京杭大运河和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湖群,在这里融汇贯通,成就了扬州自古的繁华,奠定了淮安曾经“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地位,孕育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宿迁古城……有理由相信,随着“1+3”战略的推进,一幅宏阔壮美的发展新长卷一定能在这里徐徐展开。
新华日报记者 杭春燕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