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专栏 |
|
|
|
人大专栏 |
|
|
政协专栏 |
|
|
法治扬中 |
|
|
扬中人医 |
|
|
党员承诺 |
|
|
党建工作 |
|
|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
|
|
|
|
|
|
人大专栏 |
|
|
|
化雨春风洒真情 |
—— 2016—2017年省委驻灌云扶贫工作队扬中队员工作纪实 |
|
陈飞 徐岚 2017-10-15 |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这个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10月8日,记者来到扬中市结对帮扶的连云港灌云县龙苴镇,跟随我市的两位江苏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队员唐健和陈泽坤,在苏北扶贫的第一线,聆听当地的声音,感受这里的变化。
□ 本报记者 陈飞 徐岚
责任和使命
小目标积累成大变化
唐健和陈泽坤是2016年2月到灌云参加帮扶工作队,他们分别挂钩的是龙苴镇杨范村和嵇岭村。来灌云之前,唐健是扬中市政府办副主任,陈泽坤则是新坝镇党委宣传委员,现在他们都是村里的第一书记。
从灌云县城区出发到龙苴镇要向西北方向驾车行驶约二十五公里,车开出县城不远,路面就开始颠簸了。一路上看到的农作物基本是玉米,到了龙苴镇辖区内,路面又开始平坦起来。
唐健告诉记者,他俩当初第一次到龙苴镇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道路设施的落后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不便,帮助龙苴镇改善道路设施就成了他俩定的一个小目标。
他俩迅速筹集道路建设的配套资金,先后新建了镇工业集中区工业大道、镇区重点道路杨石路以及镇村内部农路,实施了集镇主干道“黑色化”工程和商业街区地下管网改造,优化了镇域道路环境和通行条件。
唐健和陈泽坤都是1981年出生,在参加帮扶工作队之前,两人在心里就对相对艰苦的条件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到这里根本无法想象艰苦可以是这样的程度、极度的贫困会让人如此绝望。”陈泽坤想起两年前刚到龙苴镇时感慨万千。“刚来的时候,镇政府的自来水是限时供应的,只有早中晚的饭点才有,我们和其他镇里的干部一样,办公室基本面积都是不到7平米,一半办公一半住宿。”
相对于镇里艰苦的工作环境,村里基础设施的状况更是让唐健和陈泽坤记忆犹新。“嵇岭村当时的村委会办公房能用的面积只有一间房十几个平米,村里连开个党员会的地方都没有,更不要谈服务了,老百姓除了办事都不怎么到村委会来。”帮助村里改善办公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成了唐健和陈泽坤的又一个小目标。
嵇岭村支部书记张广鲍兴致勃勃地领着记者参观今年3月份建好的新的村综合服务中心,他边走边说道:“多亏了陈书记,帮助我们协调资金建房造路,我们嵇岭村现在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在整个龙苴镇是数一数二的,村里的老百姓和干部都觉得脸上有光。现在,村里的党员和群众越来越喜欢到村里和我们交流,人心也更齐了。”
嵇岭村新综合服务中心共有两层,面积约800平米,有劳动保障服务大厅、党员远程教育站点、调解室、阅览室等功能室,张广鲍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省委农工办副巡视员单干银今年4月到嵇岭村说:“这个综合服务中心建起来群众一定非常满意。”
在杨范村,记者看到了相似的情景,新建的综合服务大楼,整洁的卫生服务站,宽敞的文体广场,杨范村支部书记张龙亮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唐书记来了后,这两年村里变化非常大,我们杨范村现在已经是江苏省最美乡村创建村。”
关键在精准
根子上脱贫才是真正脱贫
唐健和陈泽坤心里非常清楚: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当地增加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的收入,才能从根子上脱贫。
杨范村和嵇岭村周边没有国道和省道,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引进项目比较困难,村里几乎没有企业,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许多家庭因残致贫和因病致贫。
如何能够让村集体收入达到每年1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的脱贫目标呢?
经过几个星期的摸底调查和认真思考,唐健和陈泽坤认为,帮助村里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具有很大风险,建好以后不一定能够产生收益;大规模投资农业项目当地缺少基础,而且本地的农业项目收益不高。
来自光伏岛的他俩把目光投向了光伏扶贫上,把扬中的光伏项目带过来。
在龙苴镇工业集中区,厂房屋顶上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让人感觉仿佛到了扬中。这就是由扬中市援建的龙苴镇工业集中区屋顶光伏电站项目,2016年他俩选取镇工业集中区华彩纺织公司,投资建设了206KWP屋顶光伏项目,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年均发电量约27万千瓦时,与华彩纺织签订能源管理协议,采取“发电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产生稳定性收入约28万元,杨范村和嵇岭村分别能有14万元的稳定性收入,一举实现了“脱贫摘帽”。
记者来到嵇岭村村民陈得明家,房屋旁的太阳能光伏板显得格外显眼,陈得明正在给家里新建的一间房子刷涂料。
陈得明告诉记者他的身体以前一直都不好,今年做了手术,现在身体恢复了不少,家里有七口人,以前日子过得不好,要治病还要养小孩和老人。现在家里免费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一年增加了7000元收入。
陈得明把记者带到他家的三间猪舍,猪舍里养了有三十头猪。去年在陈泽坤的建议下他建了猪舍,陈泽坤请了专家教他养猪,现在一年能卖60多头猪,每头能卖1800到2000元。
在杨范村,村民张步竹现在每天都会骑着电瓶车,沿着去年刚铺好的水泥路去村口的油桃种植基地工作。张步竹说:“以前家里种的麦子和玉米,收益少,遇到恶劣天气可能颗粒无收。”
唐健经过调查发现,这里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种植果树相对风险更小、收益更高,于是唐健为村里从外地引进了油桃种植大户,土地的租金从以前的每亩三四百元提升到现在的每亩八百元。
张步竹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现在就在油桃果园工作,每个月能拿到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两个人每年的收入有6万多元。
唐健和陈泽坤筹集项目引导资金,在工业集中区新建的4000平米标准化厂房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引进文超精密机械加工项目入驻,在标准化厂房屋顶新建250KW光伏电站,预计实现年稳定性收入35万元。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杨范村和嵇岭村的集体年收入都达到了30万元,人均收入也都达到了1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贫困户“双脱贫”、真脱贫。
任重而道远
对苏北这片热土的特殊情怀
灌云县委副书记、省交通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省委驻灌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金国说:“驻灌云帮扶工作队始终突出精准扶贫,以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改善基础设施为主,2016年以来规划实施了帮扶项目334个。”
谈到扬中在灌云南北挂钩扶贫工作,杨金国给予了高度评价:“扬中在灌云开展南北挂钩帮扶已经十多年了,在去年不设帮扶工作队副队长之前一直是副队长单位。扬中市委、市政府对灌云县的帮扶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以来,扬中市四套班子领导已经六次赴灌调研、走访。”
记者在灌云县扶贫办了解到,2016年以来,除了扬中市政府投入400万帮扶资金外,我市的部门、镇村、企业也纷纷为南北挂钩帮扶贡献了力量,新坝镇、江苏大航控股集团投入资金320余万元,市级机关部门、镇村社区投入资金20余万元,扬中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众筹资金20万元,为帮扶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杨金国对唐健和陈泽坤赞誉有加:“他们都是‘80’后,体现出沟通协调方面的活力,争取到了资金和政策,依托扬中产业优势,探索光伏扶贫的路子,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帮助低收入户脱贫,找到了好的办法,在农路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灌云县扶贫办副主任茆庆富在谈到扬中的帮扶工作时,他对那些人、那些事依然记忆犹新。“这些年来,扬中的干部把资金、项目、技术带过来,把精神和激情留在了灌云。”
龙苴镇镇长李恒军这样对记者说:“扬中在这里建设的项目、设施为龙苴镇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在下坊村建设的水泥道路、标准化厂房等设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苴镇人大主席王树兵对扬中的扶贫队员印象特别深刻:“多年来,扬中的扶贫工作很务实,也很高效,真正摸清了镇情、村情、民情,结合镇村实际和发展需求,排定并落实脱贫攻坚项目计划,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们忘不了他们。”
在历任扬中扶贫队员的努力下,扬中二十多个镇村、部门到灌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利民、新治等村结对帮扶灌云部分贫困村,扬中财政局、科技局、农委等部门到灌云考察农业科技项目,灌云县的各级领导先后赴西来桥镇、新坝镇考察。扬中“网友义工团”已经连续两年走进灌云,开展贫困学子“2+1”结对帮扶行动,关爱当地留守儿童。
本届驻灌云县的扶贫工作还有不到四个月就要结束了,陈泽坤感慨道:两年的时光,似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流淌。值得欣慰的是看到一个个项目建成投产、产生效益;感到满足的是感受一个个村里百姓的熟络情分、真心认可;但美丽乡村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集体收人如何进一步增加、旱厕改造如何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如何常态开展……但我更相信这两年结对帮扶所激发出的发展内力和活力必定会催生一个更富更美更文明的新嵇岭。
“我们会倍加珍惜这四个月的时间,抓紧时间再为这里做一些事情,不让自己留遗憾。”唐健说道。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同志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灌云、扬中将携手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友好乡镇加强交流合作,灌云县龙苴镇党政代表团在扬中市中国工程电气博物馆参观
共商龙苴镇嵇岭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扬中市扶贫工作队员走进农家,与农户深入交流龙苴镇杨范村 “第一书记”唐健介绍杨范村扶贫项目扬中市扶贫项目:龙苴镇工业集中区206KW屋顶光伏电站扬中“网友义工团”走进灌云开展爱心走访公益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