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地专栏
 
人大专栏
政协专栏
法治扬中
扬中人医
党员承诺
党建工作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人大专栏
人大专栏  
上一条:化雨春风洒真情 下一条: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依法行政专项工作评议
农耕记忆
杨恒春   2017-10-23

  □ 杨恒春 我生在农村,对农民耕作的辛劳感同身受,对蕴藏其中的农耕文化由衷赞叹。 (一) 春耕围着希望忙碌着。春暖花开时节,农民们大做、特做施肥、积肥文章,因为他们深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先是给麦子施肥。各家各户把猪圈灰、羊窝灰腾空出圈并碎细,然后生产队依所出担数折算为工分,到年底就变成了口粮、余粮。施肥后的麦子几天就转色,整片麦田绿荫荫、油光光,迎风摇曳,随着气温回升,真信肥料就能“拔苗助长”。 农民们紧接着又要为夏种备肥。他们在红花草田块靠近河塘边开挖3~4米见方、1~2米深的方塘,把收割的红花草铺一层加一层河泥,层层叠叠,此乃积肥也。河泥来自河底,怎么取?用挖泥船揽河泥。木船约7米多长,2米多宽,吃水半米深,两头尖中间宽,一船隔成三个舱,中间大,两头小。两人分别站船左右两侧、前后隔断板上,操作时能保持船体平衡。泥揽子是用铁皮制成,类似抓斗,人手握两根竹杆,将揽子用力下沉至河床,先张开,后闭合,再提起,把河泥投入船中间的大舱内,两个人大约需半个小时就能把船舱揽满泥。船靠河边近池塘,拴牢固定。两人同时用木制的类似汤勺状的“操子”,把船舱内的河泥抛甩到池塘中,此时,你看到一团团河泥像炮弹一样成抛物线飞抵池塘。塘四周就像一个工地,滑落、飞溅着黑泥水,堆成小山的红花草,层层泥、草叠加直至满塘,几天后发酵的池塘吐着气泡,散发出臭味,但它却是栽秧前下田的好基肥。 育秧苗是个细活。红花草、秧草收割后,翻田、晒白,算是给土地松骨、消毒,然后上水碎土,垒成两米宽的长垄,以便排水、拔秧。稻种先浸泡,后均匀撒在一轮轮垒垄上,再用稻草灰覆盖。秧田的田间管理关键是水要适时调节,以保出苗率;重点是除草、杀虫,将杂草根除在移栽大田之前,以防后患,无虫害的健壮秧苗则为收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养羊、养猪既增加了自主收入,又能产生优质有机肥;河泥与红花草结合后成了沃土,且河水清澈了,水流通畅了;大量使用农家肥,土地有肥力,农作物有品质……农耕与原生态资源良性循环,散发出活力,我多么希望能延续这记忆中的农耕形态。 (二) 夏收夏种抢字当头,简称“双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有时会让到手的麦子“泡汤”,就是农民最不愿看到的“烂麦场”。限于过去天气预报的技术、限于机械化水平,只能靠人工收割,只能用人海战术,只能起早摸黑。抢收时节,机关、工厂、学校都放忙假,集中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去田间、地头、晒场,割、收、脱、晒一条龙展开,争分夺秒,赶急赶忙。只有麦子进了仓库,盖上“石灰印记”,才算大功告成,才可到竹园里吹吹风、乘乘凉。 抢栽与当时种“双季稻”有关,抢的是稻子的生长期。大伏天栽秧很难熬的,脚在田中被烫水泡,热气蒸人,眉毛滴汗,早晚时分又有蚊叮虫咬,只能用泥水拍打,只能一行秧栽到头,赶紧下河泡个澡,降降温。 栽秧大多是学生干的,大人们说年轻人没得腰,其实是骗人的,弯腰插秧久了,腰真的伸不直。女劳力以拔秧苗见长,男劳力以排整田、挑秧为主,老人们以煮饭、带小孩为主。“双抢”时节劳动强度大,加上气温炎热,是对人耐力、毅力的考验,好在持续时间一般在二十天左右。随后就进入秋季田间管理,节奏相对慢多了。农闲时段生产队会组织农民进竹园学毛选著作、排演“花节”和样板戏,会组织农民外出割草寻肥…… “双抢”是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的求实、求是写照,人力最大限度的集聚构成“双抢”的主体,男女老少齐上阵,协调有序,忙而不乱,抢而有效,需要心齐、劲足、持久……而当时田头的“泥猴子”跳入河中就能洗个“干净身子”,苦中找乐,我多么希望能再跃入记忆中当年河水中。 (三) 视兴修水利为命脉。住居在江中沙洲上的人更懂得水性。麦收后靠大湖汐开闸进水自然灌溉,让旱地变水田;稻抽穗上浆时靠小潮汐开闸放水降水位“烤田”;雨季内涝后开闸放水或开泵站排水泄洪。水如此任由摆布,得益于冬季的水利大会战,加固江堤,让整岛成不沉的航母;修建涵洞、水阐,使其成水体的阀门开关;疏浚港、渠、河、沟,为水系畅流成网。 全民参与兴修水利呈现出的是一场人民战争的画面。农民们自带粮草、蔬菜,自带扁担、筐子,自带棉被、草席……会战现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号子声此起彼伏,广播喇叭高歌嘹亮。热闹非凡的背后是劳动者肩磨红、脚起泡、手生茧、身淌汗,但他们怀着人定胜天的豪情,揣着建设农村广宽天地的美梦,他们累并快乐着。 装备落后到只能肩挑身杠时,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其力道势如爆竹,直冲云霄。树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敞开做在当下、功在千秋的胸襟,定能成大事、兴大业。我多么希望能常见记忆中热火朝天的场面。 如今,农耕作业机械化、土地经营多样化,农民从繁重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从单一农业经营中解脱出来,但那个时代农民身上智慧、勤劳、担当的精、气、神,那个时代农耕文化中生态、有机、循环的理、道、法,当传承,可发扬。我留恋耕者有其田、有粮不慌的农耕时代,我深知农民亲吻着大地,收获的是踏实、喜悦、自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4920445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23638587 本月:10087735 今天:9615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