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
在刚刚结束的镇江市2020年“十佳”农民评选决赛中,我市85后青年施善志获得了“十佳农人”入围奖。
过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生活的写照,无数人学习的目的就是 “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而施善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拿起铁锹当起了农民。
26日,记者见到施善志的时候,他正在白玉枇杷园里培土,锄头翻动间,不难发现这个33岁的年轻人当农民是认真的。
施善志的头号支持者是他的父亲,一名服务在三农一线三十多年的农技人员,他把对土地的热爱化作了对儿子从事农业工作的支持。也许别人不理解,提到农民这个称呼总会皱起眉头,但在父亲的支持下,施善志的从农之路走得格外坚定。
大学一毕业,施善志就去到淮安的园林施工单位,当起了“打工人”,干最累的活,住最差的环境,为的就是积累种植、养护苗木经验,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打基础。施善志用自己做绿化工程赚来的第一桶金加上多方筹措的资金在新坝镇五一村江边流转了260亩的土地,成立了以苗木、果树以及水产养殖为主的公司。
2014年,他引进白玉枇杷,一直到2019年才开始挂果。尽管前期投入时间长,精力多,但生长出来的枇杷获得了 “江苏省枇杷金奖”,而这都要归功于施善志力求的生态种养理念。他认为,枇杷种植不能一味地追求产量,而更应该注重品质。他的枇杷园里,每两棵枇杷树的间距都是经过他科学计算的。面对顽固的杂草,他没有采用除草剂,而是向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请教,采用“以草抑草”的方式,在枇杷树下种植紫云英,一方面抑制杂草的生长,另一方面直接翻耕还可以起到有机肥的作用。
此外,他还探索林荫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有效利用树下空间,养殖了鸡、鸭、鹅等家禽1000多只,散养的家禽肉质鲜美,也深受市民欢迎。
自身成长的同时,施善志还积极参与残疾人助残脱贫工作,在自己的枇杷园创建了残疾人创业基地。“残疾人枇杷种植创业基地项目”实施后,前1~3年,残疾人平均每年可获得劳动报酬0.63万元;枇杷挂果后,每个残疾人平均每年获得分配收入2.68万元以上,25名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2015年基地被省残联授予 “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凭借着对于农民这一职业的满腔热忱,施善志2014年被授予 “扬中市青年农民创业之星”称号,2018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9年获得新坝镇“新农人”创业能手称号,2020年入选 “新农菁英”农村青年人才库。
身为“新农人”,施善志一直在路上。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应该发挥年轻的优势,多去钻研一些新的技术,探索新的模式,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风采,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说起未来的路,施善志目光坚定,创业路上,他将奋勇向前;公益路上,他永远步履不停。
□ 朱禹橦
记者手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农民这一职业正焕发出青春昂扬的生机,他们蹲得了田埂,开得了公司,抓得了鼠标,拿得起锄头,他们可以西装革履,也能素面朝天。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正刷新着我们对中国农民的认知,如施善志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们,正用实际行动回答着“谁来种地”这一重大问题。他们以土地为支点,撬动乡村的振兴与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