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地专栏
 
人大专栏
政协专栏
法治扬中
扬中人医
党员承诺
党建工作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人大专栏
人大专栏  
上一条:栽 秧 下一条:使 命
两岸传书 万般情怀
  2021-07-20

  □ 吴永荣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 只因有党的好政策才催生了故事的展现。 2014年5月31日中午11时多,在南京禄口机场,我与大女儿乘坐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在轰鸣声中直刺蓝天,向偏东南方向飞行,约两个小时后,飞机平稳着陆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一切是那样的陌生和熟悉,陌生的是平生第一次踏上神奇的宝岛,熟悉的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同胞和机场内外的中文汉字。我心中思潮翻滚:我们将要与一海之隔的亲戚见面了,这在过去是从未想过的。 故事当从一封家书开始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提到了党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继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布对金门等岛屿停止炮击以后,1979年元旦又发表了《叶剑英委员长告台湾同胞书》,接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敦促台湾当局领导人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舆论普遍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的宽大胸襟和英明举措。台湾地区领导人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作出允许两岸亲友可以途经香港或其它地区实现往来的决定。一时间,数以万计的大陆去台人员终于见到离别三十余年的亲人,其场景催人泪下。 记得是1984年初的一个星期天,我向已经退休的父亲询问:过去听说三祖父唯一的儿子在大陆解放前夕去了外地,三祖父去世后由父亲和几位叔辈按风俗为其料理了后事。三祖父的儿子会不会也去了台湾呢?我向父亲打听堂叔的名字和年龄以及他离开家乡前的一些情况。生性谨慎的父亲回答说“不要没事找事做”。原来父亲在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在“文革”时期亲耳所闻许多家庭因“台湾关系”“海外关系”遭受审查,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经过我的耐心宣传解释,父亲才勉强说出了堂叔的大名和用过的乳名。看到当时许多回乡寻亲的扬中去台人员,我鼓起勇气以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寻找堂叔的信托在香港回乡探亲的友人带到了台湾。意想不到的是,约摸半个月后,一封来自香港的信寄到了我家所住的生产队(现在叫村民小组)。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里面夹着一封署名堂叔的来信,有好几页纸,正反两面都写得密密麻麻。我将堂叔的来信反复看了几遍,内容尽是自责的话,还有许多许多要我们回答的问题。三十多年了,堂叔离开家乡扬中时只有二十岁出点头,我在母亲的腹中尚未出世。时过境迁,人事皆非以往,我与父亲商量,除了隐瞒三祖父已经逝世的情况向堂叔发出了复信。不久又收到他寄来的回信和在台湾的祖孙三代同堂照片。从此,我们与在台湾的堂叔保持着书信往来。逢年过节还会有电话联络。 时间又过去5年,1989年初,堂叔提出了双方到香港会面的要求,三弟作为代表赴港见到了堂叔父、母,他们要了解的事情太多了。昔日的亲戚、邻居、同学都在哪里?堂叔的结发妻子在什么地方?生下的儿子是怎么夭折的?三弟将所知道的都一一作了回答。堂叔似乎意犹未尽,他说适当的时候一定要回家乡亲眼看看。又过了5年,1994年中秋节,台湾堂叔夫妇经香港转机(那时还未实现两岸直航)抵达南京大校机场,我在国际(港澳台)旅客出口处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两个多小时后,堂叔便站在他出生的“老家”,年近七旬的堂叔不禁老泪满面,是悲伤还是兴奋?此时,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老家的叔父和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怀着好奇的心情打量着来自台湾的不速之客。我亦想起了贺之章 《回乡偶书》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著名诗句。堂叔在回乡十多天的时间里,亲戚好友热情招待,有关部门领导前来慰问,时任县长陆朝银看望并合影留念,我们还遵照他回乡前的嘱咐,让其夫妇共同看望了改嫁在外地的叔母,其场景丝毫不亚于电影里出现的镜头。堂叔夫妇在故乡待了近半个月时间,临别时堂叔说:“等两岸飞机直航,还会再回来的。”遗憾的是,堂叔在八十岁高龄时的一天早晨骑摩托车至海边晨练,被逆向行驶的大货车撞击跌入山崖,再也没有醒来。我当时因故未能赴台送别堂叔,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 故事又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距离堂叔夫妇回扬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已经退休的我可以“台湾自由行”,于是决定携大女儿到台湾看望尚健在的叔母和堂弟、妹们。我们按照约好的地点,从未谋面的堂弟驾车,夫妇二人共同接我们连夜向台湾高雄市出发。午夜时分,早已等候在堂妹家中的叔母、几位堂妹全家迎接我和大女儿,人人脸上充满着无限喜悦。第二天早晨,我叫女儿买了鲜花,在台湾亲戚的陪同下去拜祭逝去的堂叔。位于高雄市区不远的“忠烈祠”,松柏挺拔,绿草成荫。随行的堂弟报了堂叔的名字,工作人员很快告诉堂叔父的灵位,他的骨灰装在统一制作的玉石坛罐里,置放的位置比较高,上面贴有堂叔的遗照,“延陵郡”三个字尤为醒目。原来家谱中记载我们的先辈是从丹阳延陵迁徙至扬中的,堂叔一直记住自己的根脉在大陆。 堂弟告诉我们,其父亲有言在先,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人世,灵位要选择高一些,让他能够遥望家乡。此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吟诵的民国元老于右任晚年的著名诗句《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我和女儿在陵园祭祀处摆上鲜花,焚香叩拜,心里不由得辛酸泛起,叔母及随行的堂弟妹们眼中也噙着泪水。 短暂的见面过得很快,临别时,我向叔母、堂弟妹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希望他们到祖居地走走看看。2017年4月,83岁高龄的叔母再次踏上江中小岛,还带着她的大女儿夫妇,叔母兴奋地说,扬中变化很大、很美。2018年堂弟夫妇首次踏上寻根之旅;2019年他们夫妇二人又来家乡,在我的建议和陪同下去北京旅游。如今,我们常常通过手机微信相互联系,视频聊天,这样的不舍亲情将会永远传承下去。 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决心。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台湾地区领导人理应识大局、顺民意,站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些顺应时代潮流的事情,为历史写下光彩的一页。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608638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0960688 本月:7110053 今天:31626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