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近日,一篇《你好,伊宁!遇见,四师!》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这是扬中市人民医院援疆医生童瑞敏,在归来之际,回望自己半年的援疆历程,写下的一篇情感真挚的援疆纪实。在这篇文章背后,藏着许多动人故事。
有她在,我放心
童瑞敏任职于扬中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今年上半年,了解到镇江的“小援疆”项目刚好需要一名肿瘤内科医生,他便主动报名。“一方面是想走出去看看,交流学习,多积累一些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童瑞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虽然对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有许多不舍和放不下,但他还是果断地踏上了这条援疆路,“因为有她在。”童瑞敏告诉小编,妻子十分支持自己的援疆决定。“她总是把什么都准备好,走的时候,行李给我打包了两大箱,什么都不落,听说那边气候干燥,连护肤品、面膜都给我备上了。”童瑞敏表示,妻子一直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没有抱怨没有唠叨,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她在家,很放心。
今年6月,童瑞敏一行十人,踏上了这场横跨四千多公里的援疆之行,他也是扬中这一批“小援疆”项目唯一一位援疆的医生。
跋涉四个半小时,只为让他们安心就诊
来到新疆,童瑞敏起初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中医肿瘤科,后又因疫情原因离开伊宁院区,转战克达拉院区医学观察科。这期间除了与当地医生学习交流以及应对各类病例和一场又一场紧张的抢救工作外,最让童瑞敏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义诊之行。
“第四师下辖还有许多团场,有的团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医疗水平也很有限,对一些疾病难以诊断。”童瑞敏告诉小编,新疆治疗肿瘤比较好的医院在乌鲁木齐和石河子,而病人想要过去看病,往往要花费七个多小时,这为他们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虽然大多团场都很远,从医院出发到现场往往都要两个小时以上,有的路程甚至长达四个半小时。但是,前去义诊的医生毫无怨言,大家想着让病人看病更方便,也能把新的医学思维和治疗方法带到各个团场医院。
童瑞敏的专业和尽责,让他深受病患的信任。“前两天我还接到新疆一个病人的电话,如今还能帮助到他们我也觉得十分欣慰。”童瑞敏表示,刚接触这位病患的时候,病人已经处于肠癌晚期,自己负责对他进行三线治疗。在新疆时,他就总是与病患时常保持联系,病患有什么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其解答。在自己转战克达拉院区后,病患更是跟随他去往克达拉院区进行治疗。虽然已经回到扬中,但是童瑞敏心中仍旧有那一份牵挂。前段时间,这位患者由于腹膜转移,疼痛难忍,妻子焦急万分,便给他打来了电话,童瑞敏便远程为其分析病因,并指导换药。
总有“他乡”变“故乡”
“这边有些地方的条件,真的比我文章中描述出来的还要艰苦。”回想半年的援疆之行,童瑞敏觉得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些一直坚守在那里的医生。童瑞敏告诉记者,新疆有些地方的条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些卫生院就像以前八九十年代的卫生院,除了地处偏远,2000多米高的海拔也让初去的人感到不适应。
“这里很多地方都是野山,晚上在这儿散步都怕有狼。”童瑞敏打趣道。他曾去过的79团,十分偏远,整个团场夏天常住人口才五六千人,其中还有两三千人在这儿的乳业厂工作,这些牧民们十一月份就走了,再加上冬天大雪封山,团场的人就越来越少。“这儿的有些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有的时候还要负责烧菜。”由于人数稀少加上地处偏僻,医生们不得不“身兼数职”。
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医生却还是坚守在此,问及原因,童瑞敏猜测,大概是“他乡”变“故乡”,总有故土难离。五十年代,多少热血青年奔赴新疆,前来开垦、拓荒,而后来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疆二代”“疆三代”,他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了脚下的这一方土地,又如何割舍得开。
童瑞敏因义诊走到过多个团场,这些团场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地方以畜牧为主,有的地方生产苹果、杏子等水果,有的地方养鸡做风干鸡,他眼里的新疆,山脉壮阔,白雪皑皑,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好景象,他也希望,自己的点滴之力,能为当地的医疗建设添砖加瓦。
□ 杨文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