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马健
在景宁参观 “畲族之窗”,感受少数民族的婚礼,不知不觉转入一条老街来。古老的麻石板小巷,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着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我喜欢安静,便无心过问,于是信步向前走去。走到一条柔柔地漾着暗香绵长寂寞的青石板巷,旧色斑驳陆离的砖墙,缝隙中瑟缩了几根细细的野草,似乎看到一位撑了油纸伞,在烟云雨色迷蒙中踽踽独行的纤丽女子……
沿大均古街漫步,走到古街尽头,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飞檐翘角,庄重肃穆,“浮伞祠”三个大字,端庄遒劲,引人注目。我不明白这是一座什么祠堂,但见门口的把手上已是锈迹斑斑,封条的纸已经腐烂泛着点白,尘染已久。这里供奉的是地方神祗马夫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代和民国时期四度修缮,阁楼书额“一览超然”,出自清末留日“景宁七子”之一柳景元之手。
查阅资料得知,这位马夫人,名曰马孝仙,为何为她建立祠堂,传说还有一段故事。马孝仙嫁入婆家,不仅好吃好喝地伺候,而且对公婆十分孝顺。有一次,她去景宁办事的时候,返回时带了一些羹汤准备给公婆的,但是当她行至大均村时,暴雨如流,洪水滔滔,她无法过河。马孝仙随身带了一把竹伞,于是便打开伞,摆入河内,变成了一条船,接着浮伞过河,为公婆带回了羹汤。这段故事自然有神仙般的传说,但世人为纪念马夫人的孝行,于是建了这个浮伞祠,直到今天依然香火不断。
景宁有马氏天仙浮伞馈羹的动人故事,才有后来 “马仙宫”“浮伞祠”遍布景庆龙三县,甚至沪江浙,这里浓厚的孝文化从这可见一斑。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中青年的明天,要设身处地为老人想想,尊重老人,理解老人,善待老人。中华民族是讲孝道的民族,有厚重的孝文化,党和政府带头倡导孝道,给没有退休金的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党和政府做了如此好事尚且如此,儿孙又应该如何?
从浮伞祠旁边的一处台阶往下走,看到险峻山峰下的一潭碧水,这里叫“浮伞仙渡”。自古以来,浮伞仙渡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因马夫人在此以伞代舟得名。我看到浮伞渡旁危崖凌空,峻壁突兀,观音阁据险临江。仔细看,浮伞潭边有石痕,形状如同人的脚趾,人称是马天仙的“仙足迹”,有点亦真亦幻的味道吧。看到此景,不禁想起了知县许之龙的一首颂浮伞祠的诗云:“古渡盈盈欲问津,相传浮伞旧仙真。清溪高曲潆村外,奇石峥嵘镇水滨。几幅蒲帆风势稳,一嵩兆浪涨痕新。临流何必苇杭泳,胜址于今纪大均。”
林间既凉爽又幽静,清晨的风里,夹杂着一点湿润的清新。小路的两旁耸立着许多高大的气度非凡的树木,树下长着低矮翠绿的灌木丛,不断地变换着翠绿的色彩。我沉浸在忧郁中的宁静之中,一种景宁乡间特有的美景神韵让我折服。
恭立在浮伞祠前,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尽管只是一种地方神信仰,但我深信其在当地“孝”文化传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寻找与发掘这种地方神信仰,会给我的游走带来意外惊喜,对我了解地方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大有帮助。马孝仙文化的“忠孝义”就如这流水,源远流长,流至了每个人的心中,代代相传,也永不止歇。成仙尽孝,两不相抵,大概是古人最向往之事吧。
返回时候经过祠堂前,我们看到了前来浮伞祠瞻仰的年轻人,更看到了许多乡间老妇。马孝仙是不朽的,她创造的孝道精神财富,不仅属于景宁或丽水,更属于全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