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儿时夏日琐忆 下一条:《奋力谱写公安工作现代化新篇章》
跨越生命的巨流河
——读《巨流河》有感
  2024-09-03

  □ 朱菊华 闲坐草长莺飞四月天,轻刷手机小视频,一部纪实文学《巨流河》的零星片段介绍出现在多个视频号中,我来了兴趣,立即下载全篇,短时间读完。 《巨流河》是中国台湾著名学者齐邦媛先生的大作,齐先生人生跨越一个多世纪、经历人生重重波折,于耄耋之年擎起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回忆录《巨流河》。书中展示了战火燎烧、命如蜉蝣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两代人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上下求索的命运旅途。作者用淡淡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和父亲两代人横跨中国大陆到台湾,纵横百年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语言,叙述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情节,却处处充斥着浓浓的悲伤,让人心酸流泪。 凄美的爱情。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大多数读者都对作品主人翁的爱情主线颇有兴趣,《巨流河》也不例外,她和初恋张大飞之间的爱情故事结局悲戚。齐邦媛出生名门,父亲为国民党要员,先是张作霖的部下,后侍从蒋介石多年。在战乱年代,她全家跟着父亲辗转东西,从南京到武汉到台湾,一路颠簸。在武汉由于父亲的军官身份她结识了她的初恋张大飞(国民革命军飞行员),齐邦媛初次遇见张大非,他刚刚遭遇了家破人亡的重创,两颗年轻的心逐渐靠近。此后,一封封饱蘸家国情怀的书信成了彼此心灵的寄托。此后的六年时间里,百余封书信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巨变,而这一切都随着张大飞的一封绝笔信戛然而止。张大飞曾在给齐邦媛哥哥的信中写到:“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也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这些年,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她呢?……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这不禁让人唏嘘感慨,个人的遭遇放在时代的洪流中如浪花般一闪即逝。 上个世纪90年代,七十五岁的齐邦媛时隔半个多世纪再次回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拜谒航空烈士公墓,手抚刻着张大飞名字的石碑,回忆那份特殊时代里的回音,平静地说:“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读者怎能不为之动容? 执着的信念。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无论是在国破家亡的逃难路上,还是爱人、亲人阴阳远隔的苦痛面前,她都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的文学。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中国的有志之士,依然相信中国不会亡,依然努力地办教育,让逃难的学生有学可上。齐邦媛先生也是那不幸中的幸运儿,在敌人的轰炸机下慢慢长大,亲历那些风云流徙。无论逃亡到哪儿,父亲都是为她先安排好就读的学校。齐邦媛上中学时,更是辛苦。日本轰炸机不停息地低空盘旋,学生们一路向南方撤退,伤亡之人不计其数。“不知明天是否还活着”的恐惧一路伴随。除了敌机轰炸,学校自身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学生们男女分开住一间大宿舍,冬天冰天雪地,他们用厚厚的棉被裹住自己;夏天,蚊虫叮咬,跳蚤满地,他们只能一边躲避虫子的袭击,一边学习,仰头便能看到从灯绳上顺势而下的臭虫。命运别无选择,人生可以把握。高中毕业她考取大学,为躲避战乱,父亲为她选择去台湾就读,从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或读书求学,或为人师表,在别无选择的纷乱年代,作出了人生的选择,以亲身经历见证了知识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她六岁随母寻父,辗转就读多个小学;在南开中学幸遇民族教育家张伯苓,结识了一群满怀教育救国热情的先生,初识“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的道理;在大学期间,受到朱光潜的美学影响,不断树立大视野大文化的学者胸襟;在台湾从教的近四十年中,致力于中西文学的教学研究、推广交流。 纷乱年代,读书报国和投笔从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知识分子秉持着“弦歌不辍”的理想选择坚守在课堂,始终未曾褪去家国之忧,他们用自己的,劫后余生去实现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蹚出了一条教育图强的别样之路。《巨流河》是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作者坚持不涉政治,竭力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文学的清醒,用散文笔调记述史诗,透过个人、家族的苦难遭遇,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种种不得已的转折,真实再现了滚滚历史洪流对个体生命的冲击、裹挟。 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时代,那些无法忘却的家国之痛、无法选择的个人遭遇、无法回避的心路历程,都被作者轻轻揉碎,化着一笔一画。这样的文字往往沉痛,令人不忍卒读,但透过纸背,却有着水滴石穿的力量。无论语言还是人物、场景还是背景,其涵盖的坚忍勇毅的品质跃然纸上,无不彰显着哀而不伤的底色,丰富了历史,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7744653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083906 本月:10083906 今天:51283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