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地专栏
 
人大专栏
政协专栏
法治扬中
扬中人医
党员承诺
党建工作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人大专栏
人大专栏  
上一条:镇江市人大代表扬中组视察长江禁捕工作 下一条:那天,我和孩子们在气球方阵
乡音声声滋味长
蔡惠福   2024-09-23

  □ 蔡惠福 我们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作为地方性标识的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对于在这个地区使用它的人来说,就是“家乡话”,也就是常说的“乡音”。伟人毛主席改变了中国,但他一生都没有改变他那口“湖南腔”,我们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大部分人的语音系统很容易在初学语言时被地域化地定型,如若不经认真地训练,最初形成的语言“基调”很难改变,所习得的土语也很难遗忘,不管走到哪里,它会相伴你一生,也会影响你一生。 我离开家乡走进军营之后,尽管改变了的环境逼着自己必须学说普通话,但无论怎样努力,说的都是“扬普”。这让我十分地理解了古人“乡音无改鬂毛衰”的慨叹。也因为如此,家乡话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时时萦绕于耳畔,回响在心中。我一点也不认为它“土”或“俗”,对它的特殊感情反而让我一想起它、一听到它就倍感亲切。特别是那些富有意味、深涵哲理的家乡话,更是经常性地被自己“征用”,藉此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赋能、自我警策。久而久之,这些家乡话与我后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的其他知识、思想和文化融汇在一起,成为自己前行的指引和动力。因而我一直认为,家乡对我们的教育培养,也包括了家乡话的影响。那么,让我受教最多、对我影响最深的家乡话有哪些呢?回想起来,可用以下四个 “关键词”举例说明。 一是“出息”。出息一词,并非扬中独有,而是全国各地的通用语,是上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但是,它的普通话读音为chūxi,而在我们扬中方言中被说成了qüe5xie,且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同音词,这就使其具有了方言“地方性变音”的特征。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所以,我将其列为家乡话。 “这个小伢(ngá)不学好,没得出息”,“这小家伙很上进,将来会有出息”。“出息”,是家乡人评价他者、教育后辈最常用的词儿之一。老辈人文化有限,他们不太会也不善于用诸如修炼品行、不甘平庸、只争朝夕、建功立业、争取出彩这些很激情很书面很正规的话来教育鼓励年轻一辈走正路、勤学习,立大志、成大器,一般只会说“你要做一个有出息、有用的人”。“出息”二字虽然朴实简单,但它反映了家乡人的向往与追求,有着深广的内涵,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1964年初秋,我由二墩子小学考入老郎中学。那天,母亲挑着蚊帐凉席、被褥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送我去学校报到。路上突然遇到暴雨,母亲把我带到一个生产队晒场房子里躲雨。母子同坐在草堆上,母亲一边给我擦着头上身上的雨水,一边反反复复地叮咛我到了学校,要用功念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后来,我当兵入伍,要离家了,父亲母亲在万般不舍中对我念叨最多的,除了要当心冷暖、注意身体之外,就是要好好工作、尊重领导,和同志们搞好团结,要争气,要有出息。几多交代,几多教训,“出息”两个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资质平平,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底子很差,自知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出息”。但我认同老报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的观点:大命由天,小势可为。意思是,各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天赋、机运这样的东西是自己决定不了的,无法选择,但在命运给予的条件限定之内,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努力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和境界。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能够要求自己不马虎、不应付,以“党给我千斤担,我要使出万斤力”的积极态度,尽己所能地把工作做得好一点。 我认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不懈怠地朝着“有出息”的目标向前赶路,他就是“有出息”的。“出息”就在为有出息而努力的过程之中。 二是“吃苦”。“舍得吃(chī)苦”这句话,在我们家乡话中变成了“pō得qiè苦”。“舍得吃苦”,既是扬中人用来相互教育的一句话,也是家乡人不分四季、不舍晨昏,胼手胝足、抛洒汗水的辛勤实践。 不知道是不是移民的原因,我感到我们扬中人似乎更有吃苦的基因、勤劳的传统和奋斗的品格。从整体看,应该是最能吃苦、最为勤劳、最懂奋斗的人群之一。扬中的父老乡亲有资格这样说,什么样的苦咱们都吃过,什么样的苦咱们都能吃。大桥、大道、大堤,这些载入史册的业绩,哪一项不与苦干实干这几个字紧密相连?扬中人引以为傲的 “四千四万”精神,我理解其核心要义就是不怕吃苦、舍得吃苦。扬中人今天的小康生活,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苦”出来的,“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所以,扬中人懂得吃苦与幸福、吃苦与光荣、吃苦与改变命运的关系。扬中人的实践,赋予了“吃苦”二字以“扬中意义”;“吃苦”二字中,有着太多动人的“扬中故事”。 如果说自己平生还有点什么优长的话,自认为不怕吃苦、比较勤勉,做事比较投入能算一条。而这正是源自于家乡父老的言传与身教。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读写时,除夕年初一加班加点时,有了重大任务需要超负荷运转时,遇到困难需要咬牙克服时,自己也没有觉得有多累多苦。因为我时常会想到家乡父老头顶烈日割麦子、披星戴月挖垡头、风里雨里罱河泥、数九隆冬挑江堤的情景。觉得不要说与打江山的革命前辈相比,就是与家乡父老乡亲们相比,我所遇到的这点困难,付出的这点辛劳,真的算不了什么。我还常把家乡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和同事们听,告诉他们,有力不用,过期作废。这是对自身最宝贵资源的浪费,是很可惜的。我鼓励大家争取每天都要有个好状态,激情满满,活力满满,干劲满满,不教一日闲过。所以对当下少数年轻人的躺平心态,我理解他们遇到的一些困境,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学学我们家乡人的 “四千四万”,面对困难,振作精神,艰苦奋斗,凤凰涅槃,创造人生。 回望来路,也正是因为自己功夫下得不深,努力远远不够,所以许多做了的事情没有做到位,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深以为憾。 三是“量气大”。扬中人所说的“量气大”,就是普通话里的“肚量大”,是“肚量”“雅量”的地方性变异。 双方发生矛盾,会有人对一方劝解:您大人大量,别跟我们一般见识;在交往中吃了亏,往往会这样安慰:量大财大,不计较啦。这些都是当年在老家时经常遇见的事、听到的话。家乡人对包含着有胸怀、有气度、有格局,心地不狭隘、遇事不计较、能让人容人团结人等丰富内涵的“量气大”这一优秀品质,历来是十分看重并极力推崇的。 它对我也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担任行政领导那段时间,更加认识到了作为情商的肚量对于带好队伍做好工作的重要。遇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大事小情和比较有个性的同事部属,当然也曾经有不少处置失当,但是总体上能够理解社会和人的复杂多元,努力用“量气大”实现自己与环境的“友好链接”,尽量做到了事业为重,顾全大局,着眼长远,兼容并包,常思己过,该忍时则忍,该让时则让,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我在当新闻系主任时,几次把评高职的机会让给了同事,直到后来因为要带研究生,才参加了评审。2002年,我达到调整技术级别的年限。但是那年立了三等功,又获得了全军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考虑到组织上已经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不能天下好事尽归己有,于是,我郑重地向领导提出放弃当年的晋级选调,把名额留给别的同志。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那首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觉得一个领导,就应该修炼出真诚帮助别人、成全别人,自己不计较回报,却也乐在其中的高风亮节。有一年,我的几位研究生毕业时,送我一方精心制作的印章:惠人福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是“得喜”。这恐怕是比较地道的扬中土语,意思有些类似在其它地方流行的“嘚瑟”,但又大有不同。它主要指得意、轻浮、轻狂,与之相同的还有个“甩”。家乡人对喜欢“得喜”的人往往很看不惯,娘娘婶子们对有了好事喜欢炫耀、喜形于色,甚至有点高兴过头、得意忘形的人,常常会这样议论:哼,得喜呢!看能得喜几时。那种不满和不屑,很有些“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倒了”的意味。“不要得喜”,是家乡话中对人生的一种重要警策,反映了家乡人在遇上好运、顺风顺水,有了成绩进步、得到喜事好事时的一种态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当然可以尽情享受人生的快意和成功的欢乐。但在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更多的还是倡导内敛、平静、沉稳、谦恭。京剧《锁麟囊》中有一句有名的唱词:“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有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动态的、变化的。没有永恒的富贵,只有变幻的无常。不只贫穷富贵是这样,人生的成功失败、事业的兴盛衰落莫不如此。“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俗话未必科学,更不能说是铁律,但它是对无数发生了的事实的观察总结。而且,山外青山楼外楼,“牛人”前头有更“牛”。你成功了,还有比你更成功的;你荣耀了,还有比你更荣耀的,还有更大的成功、更多的荣耀等着你去努力争取。所以,遇上好事喜事时,走到顺境坦途时,“不能得喜”,不能浅薄张狂,要保持谦卑之心、平常之心,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欢喜与愁苦的落差,最好不要超过20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劝人得失两忘、宠辱不惊的“醒世恒言”何其多也,但我始终对“不要得喜”念念难忘。因为它是父母亲人对我的教导,质朴无华,意味深长,就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言语不多道理深”。我确实也有过小有成绩进步就“得喜”的教训,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基本能够做到低调做人。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保持内心的安静成了一种追求。我要感谢“不要得喜”这句家乡话对我的不断提醒。 乡音声声滋味长,家乡话里有营养。对扬中方言土语深有研究的朱圣福老师在回答我的请教时,转来一篇文章,其中谈到,随着社会和人的不断现代化,方言土语会越来越多地被淡忘甚至消逝。对此我非常认同。不过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家乡的情感也表现在对家乡话的感情上。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就是想说明,我们不仅是喝着家乡水长大的,也是学着、听着、说着家乡话长大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实质是一方文化养一方人,而 “一方文化”中也包括“一方方言”“一方土语”。我们扬中的家乡话中有许多美好的、珍贵的东西,包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其中蕴藏的思想和智慧滋养了我们的精神,哺育了我们的心灵。家乡对我们的养育无所不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5643078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0492581 本月:6641946 今天:16092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