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范继平
长江下游扬子江中有一座小岛,因为它四面环水,人们称它为“岛”。因为它耸立在扬子江中,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扬中”。
扬中岛上以前没有城市,只有街。县城称之为三茅街,乡下的一些小集市也称之为街。街上有店铺,房子比较多,且大多数为瓦房,而乡下大多数是草房。那时很羡慕街上人,吃油的,穿绸的,而乡下人吃的是山芋萝卜,穿的是自己织的家机布。
扬中岛以前之所以没有城市,是因为它的发展时间太短了。宋代以前这里还是长江的入海口,非常壮观的“广陵潮”便发生在这里。北宋时期,水下慢慢生长的沙洲渐渐露出水面,并不断扩张,成为一片水丰草茂的绿洲。
于是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无数探险者。有记载,六百多年前,有不畏艰险者开始登陆,在这片沃土上寻求生存,繁衍生息。因此便有了遮风避雨的简易建筑。树作梁,竹作椽,草作瓦,是这片绿洲上最原始的建筑。自采自建自住,成为岛民特有的居住生存方式。
定居下来的先民,围埂造田,捕鱼猎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移民的增多,人口的繁盛,逐渐形成了村落。《世本·作篇》记载,颛琐时“祝融作市”。颜世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以粮换鱼,或以鱼换粮等交易,形成了小岛上的早期集市。
有了集市,便有了街。在扬中这座只有228平方公里陆地的小岛上,就有老郎街、油坊街、兴隆街、三跃街、码头街、三茅街等数十条小街,后来发展成为小城的就是政府所在地三茅街,它也是人人向往的县城。因为在县城可以吃到乡下吃不到的美味,可以买到乡下买不到的东西,可以看好乡下看不好的病。
70年代初,扬中县城小得可怜,一条不足一里长的石板路,两边参差不齐的房子,开着各种不同的商店,有饭店、粮店、鱼店。商品较为丰富的则是鱼店,江河里的各种水产都有。
真正意义上的水上岛城起步,是80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登上扬中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考察之后,写出了《小城镇,新开拓》一文,在《瞭望》杂志上连载,向全国发出呼吁:“我似乎窥见农村、小城镇、大中城市紧密联结和农村经济、乡镇工业、城市经济互相融合的情景。这一广阔的前景对我们的小城镇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扩展自己的视野,开拓小城镇研究的新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扬中岛小城镇的建设日新月异。以县城为主,乡镇小城镇为辅的水上城市初具雏形。但地处扬子江中的扬中岛,一座四面环水的扬中岛要打造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这是扬中各级领导和所有扬中人必须思考研究的现实课题。
扬中市第八次党代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水上花园城市的构想。“城中有村”:整个扬中岛建成水上花园城市,而整个水上花园城市中又有村庄、田野。“村中有城”:整个扬中岛的农村中又有大小不等、风光各异的小城镇,充分体现“都市气息,田园风光”。这个构想,在今天看来,与农村现在所要建设的“特色小镇”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构想虽然只有八个字,却打破了多年来小敲小打、局部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于是,来自国家建设部、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教授齐聚扬中,高起点编制全市村镇建设规划,将全市2088个自然埭规划为521个居民点,确立了“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整体建设思路,制作出鸟瞰图和户型图。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听证会,更多地从环境美化、功能配套等方面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让居民直观地感受到“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带来的变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实施,促进传统农村向水上花园的演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园林让城市更精彩”,2013年金秋9月,江苏省第八届园艺博览会在岛城正式开幕。水韵·芳洲·新园林——让园林艺术扮靓生活,这座依水而建的绿色园林,融入了得天独厚的江中岛城元素,放大了“水上花园城市”的品牌效应。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 “五个岛城”的建设目标,即智造岛城、品质岛城、生态岛城、幸福岛城、实干岛城,为水上花园城市赋予了新的内涵。
曾经“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沙洲江滩,现已成为水中之城。曾经的小街正在变为新的城镇中心。城乡的有机融合,缩小了城乡差别,一座清新秀美、精致典雅、生态宜居的水上花园城市正从扬子江中冉冉升起。历史的演变,不仅充满了时间对话的张力,也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