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一位渡工的使命担当
扬中历代民间歌谣
  2025-04-10

  □ 匡纪龙 谣谚,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民间谣谚就占有很大比重。“国风”中绝大部分是采集的民间谣谚。在古代许多古籍里,也记录了当时不少谣谚。 时有古今,地分南北,各地有各地的歌谣。谣谚可以“观风俗,知盛衰”,不同时期的歌谣,记录了不同的历史。 笔者在研究扬中方言的同时,也收集了不少古今歌谣,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脉络,以及由穷到富的走向。 有一首古代民谣:“太平洲,泪汪汪,十年就有九年荒。”百年前,扬中人生活极度贫困,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三春上,很多家庭都吃没米粯粥,以瓜菜充饥。我们埭,上辈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既滑稽幽默,又略带自嘲辛酸的歌谣:“宝宝宝宝不要哭,锅里还有两碗粥,锅盖一掀望见屋,铜勺一舀‘哭的秃(象声词)’,捞捞只有几根胡萝卜。” 解放前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是:“穷人头上三把刀:利税高,逃荒讨饭,去上吊。”说的正是劳苦大众发自内心的悲歌。 抗日战争时期,民间歌谣发挥了宣传抗日的作用。有首民谣在十几年前唱麒麟、玩花船时再次唱起:“锣鼓一打京又京,抗战部队有决心,打起仗来真勇敢,不怕牺牲杀敌人。”“锣鼓一打真又真,汪精卫坏蛋真可恨,认贼作父做主席,为虎作伥害人民。”“锣鼓一打真又真,毛泽东是我们的大恩人,打败日本侵略者,他是人民大救星。” 早年,童谣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我们慈祥的奶奶、可敬的妈妈抱着、搂着、摇着、晃着怀里的宝宝,催眠似地轻轻哼唱着:“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不哭不闹又学好,抱在手里就睡着了。”这首扬中版本的童谣听起来十分温馨。 解放后合作化时有一首讽刺官僚主义的民谣:“大衣一披,走东走西,不是队长,就是会计。” 记得1998年夏天,镇江一行人到扬中民间采风,三跃镇农民就说道:“五十年代住草房,六十年代五间梁,七十年代七间梁,八十年代砌楼房,九十年代住洋房。” 当年,梅仁寿等人还采录了这样一首民谣:“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住的是楼房,处处新气象。” 我们扬中乡镇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厂供销员走南闯北跑遍了祖国各地,人员成千上万,为家乡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有首歌谣就是这样形容他们的:“在家像公子,赶车像兔子,求人像孙子,回家累得像驴子。”业务跑得好的人则是:“身上有票子,厂里有位子,家里有房子,出门有车子。” 近年来,百姓心中流传的民歌民谣仍俯拾皆是。比方说:“生活达小康,天天吃得香,三菜加一汤,吃剩放冰箱。” 在建设花园城市的几年中,大家相互勉励:“我们共有一个家,众志成城护卫它,你栽一棵树,我种一盆花,美化大家庭,全靠你我他。” 市中心所在地三茅街道人更幸福,他们自豪地说:“现在的三茅街,样样有得买,不需到上海,商场有名牌,想要什么叫外卖。”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44805351
位访问者
本年度:88805519 本月:13539738 今天:59500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