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扬中县志
 
前言
地理篇
经济篇
政治篇
文化篇
人物篇
社会篇
后记
当前位置:首页 >>扬中县志>>地理篇
地理篇  
下一条:第二章   地质地貌
第一章 建制
佚名   2009-09-04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区域位置

扬中县地处东经119°42′~119°58′,北纬32°~32°19′,位于丹徒县圌山东侧的扬子江中。由长江主航道南侧的雷公嘴、太平洲、西沙、中心沙四个沙洲组成,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7公里。东北与泰兴、江都、邗江县隔大江相望,西南与丹徒、丹阳、武进县依夹江为邻。 全境总面积332平方公里,除水域外,实际陆地面积为2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6.66万亩。 东晋时期(317~420),扬中地域仅有露出水面的几个小沙洲。隋唐时期(581~907),几个小沙洲连成一长形沙洲。宋代(960~1279),始有小沙之称。岳飞抗金兵驻柴墟(今泰兴县口岸),有“岳飞扬鞭指小沙”之说。清咸丰六年(1856),武进县候铨儒学费伯雄撰《在我洲福善、仁寿二桥碑记》有云:“溯太平洲起自宋绍兴年间”。民国19年~23年(1930~1934)间,姚湘所编《太平洲始末记·疆域志》(残稿)亦云:“古润之东,圌峰之侧,坟起渚址,一沙之聚耳。考肇斯邑,实始宋代。” 明代(1368—1644)有新洲之名。姚湘《太平洲始末记·疆域志》云:“有明崛兴,真人斯起,其时海防扼要,中山(徐达)统兵于前,麻督(麻贵)镇守于后”。今之县境中部,为徐达之封地,徐氏后裔与民争田,曾发生乡民王福兴告御状一案,有帝示徐氏后裔“宁加卿千石禄,莫夺我细民洲”之传说。洲上徐氏庄房改名“达兴庙”,沙洲始称“细民洲”,即源于此说。 清代末期,扬中始统称太平洲。据清光绪五年(1879)《丹徒县志》载:太平洲分属四府六县,即通州府之泰兴,扬州府之江都、甘泉(今邗江),镇江府之丹阳、丹徒,常州府之武进,故清同治五年(1866)建立的太子书院横匾题曰“六邑观摩”。

 

第二节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两江总督端方奏准设太平厅,管辖原丹徒、丹阳、泰兴、江都四县在太平洲之属地。太平厅隶属镇江府。太平洲之独立建置,即始于此。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丹阳县将鸣凤洲、抵额里洲、抵额外洲、团洲外沙老额、团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等地,划归太平厅。 同年,丹徒县将乐生洲、宝晋洲、育婴洲、德兴洲、细民洲、永安洲、请佃洲、蒋家沙、新涨轮船沙划归太平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泰兴县将复生洲、复德洲、在我洲、太中洲划归太平厅。 同年,江都县将补漕洲、益寿洲,划属太平厅。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太平厅改名太平县,原太平厅抚民府改称太平县民政长公署。 民国2年(1913),太平县民政长公署改称太平县知事公署。 民国3年(1914)1月,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称扬中县,取扬子江中之意。属金陵道。 民国16年(1927),扬中县知事公署改称扬中县政府,直属江苏省政府。 民国22年(1933)3月,扬中县隶属江苏省第一督察专区,12月,改属江苏省溧阳区督察专区。 民国27年(1938)2月,B本侵略军侵犯扬中,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解散,汉奸顾仙痴等组成伪政权,称扬中县地方治安维持会。 民国28年(1939)3月,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进驻扬中,击溃贾长富部。4月,平定叛军方钧部。5月,成立国民党扬中县政府,县府设在老郎街西北之龙王庙。 民国29年(1940)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扬中,国民党县政府解散,顾仙痴等再次组成伪政权,称扬中县地方自治委员会。 日伪侵占扬中后,扬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扬中县成为江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 同年2月,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领导。 同年6月,原属武进县的中心沙,归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成立新六区。 民国30年(1941)1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又改属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1年(1942),汪伪扬中县政府成立,直属汪伪江苏省政府。 同年9月,日伪“清乡”前夕,中心沙归属武进县。 民国32年(1943)3月,日伪合谋“清乡”,改汪伪县政府为扬中特别区公署(属镇江清乡专员公署)。6月,恢复伪扬中县政府名称。 民国33年(1944)初,中心沙复归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 同年12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34年(1945)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消灭日伪政权,扬中县全境解放。 同年11月5日,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奉命北撤。12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进入县境,原县抗日民主政府留守人员,在中国共产党江南留守处的领导下,转入地下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扬中县政府属淮南行署;抗战胜利后,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专署管辖,直至1949年4月解放。 1949年4月上旬,扬中县人民政府在江都县嘶马镇鲍家庄成立。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扬中全境。扬中县人民政府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署。 1955年5月1日,扬中县人民政府改称扬中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改属扬州专员公署。 1956年11月28日,扬中县人民委员会改属镇江专员公署。 1958年,扬中县人民委员会改属常州专员公署。1960年改属镇江专员公署。 1960年1月17日,原属镇江市的姚桥、儒里、大路3个公社,划归扬中县,1961年3月7日,复归镇江市。 1967年3月27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扬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14日,撤销扬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江苏省扬中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8日,扬中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扬中县人民政府,仍属镇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扬中县属镇江市。

 

第三节 行政区划

一、解放前行政设置与区划 扬中县是江中沙洲,习惯称三茅镇以上至雷公嘴为上洲,三茅镇以下至中心沙为下洲。设立太平厅前,沙洲分属丹徒、丹阳、武进、江都、甘泉、泰兴六县管辖。全境计有3060个圩,2745个埭(自然村)。 各小洲设有洲总(又称洲头)1人,由地方耆老担任,调解民事纠纷。洲民遇有重大事件,则至所属县署诉理。另设洲书1人,掌管田赋;洲保(即地保)1人,掌管地方治安。圩有圩排(又称圩头),管理本圩公益等事。 清光绪年间设立太平厅后,太平厅抚民府设在三茅宫,管理全境行政事宜。另设保甲总局,掌管全境治安工作。各小沙洲的行政设置,仍沿旧制。 清朝末年,行政建制有所改革。1911年10月,太平厅改称太平县,太平厅抚民府改称太平县民政长公署。 1912年民国成立,江苏省暂行市乡制。太平县设1市7乡,各有议事会和董事会为自治机构。市、乡以下设村,村有村长和副村长各1人,管理全村行政事务。各洲地保和圩头的设置仍旧。 民国元年(1912)1月至民国2年(1913)12月,各市乡相继成立自治机构,并选出自治职员。详见下表:

太平县市,乡自治机构及自治职员—览表

市乡名称

姓名

职别

选任日期

办公地址

备注

城区市

戴宝璜 黄郁文 王 锦

议 长 副议长 总 董

民国元年1月16口 同上 民国元年2月3日

何宗祠

 

新坝乡

孙嘉宾 杨忠传 田廷缙 孙白栋

议 长 副议长 乡 董 乡 佐

民国元年1月31日 同上 民国元年3月4日 同上

张宗祠

 

三茅乡

陆 平 蒋仁本 吴宝仁 施仁山

议 长 副议长 乡 董 乡 佐

民国元年1月28日 同上 民国元年2月12日 同上

保婴局

民国3年 (1914) 三茅乡改 称三茅市

永胜乡

施仁本 金建甫 刘显忠 施雨人

议 长 副议长 乡 董 乡 佐

民国元年5月24日 同上 民国元年6月11日 同上

玉皇庙

 

南阳乡

姚桂森 陈中美 戴世清 马子仪

议 长 副议长 乡 董 乡 佐

民国2年12月5日 同上 民国2年12月20日 同上

观音庵

 

永安乡

耿鼎峙 徐子清 王承志

议 长 副议长 乡 佐

民国元年7月25日 同上 民国元年8月10日

斗姥阁

 

乐善乡

任蓝田 傅朋儒 杜宝善 姚明仁

议 长 副议长 乡 董 乡 佐

民国元年4月20日 同上 民国元年5月4日 同上

下东岳庙

 

三义乡

吴鸿逵 祝见知 黄载廷 徐席珍

议 长 副议长 乡 董 乡 佐

民国元年6月17日 同上 民国元年7月2日 同上

三义阁

 

民国2年(1913),袁世凯篡政,县政制度变更,“县民政长公署”改为“知事公署”,“民政长”改称“县知事”。各市乡、村的区域划分未变。 民国16年(1927),县政制度又有变更,“知事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废除市、乡议事会和董事会,改设行政局。全县划为三茅(市)、城区(市)、新坝(乡)、乐善(乡)、永安(乡)、三义(乡)、永胜(乡)、南阳(乡)8个行政局, 各行政局的辖耳及村区域的划分,仍与市、乡制时期相同。 民国18年(1929)8月,8个行政局,划并为5个区:三茅市行政局为第一区,又称太平区,系三茅市与乐善乡北6村合并而成;新坝乡行政局为第二区,又称丰乐区,即昔日之新坝乡;城区市行政局为第三区,又称永成区,系永安乡与城区市合并而成,永胜乡行政局为第四区,又称永胜区,系永胜乡与乐善乡南6村合并而成;南阳乡行政局为第五区,又称三阳区,系三义乡与南阳乡合并而成;撤销乐善、三义、永安三乡行政局。区以下重新划分乡镇,全县划为113乡8镇。据民国20年扬中县政公报载: 第一区有:荩忠、从善、立本、秉义、大同、安仁、由义、依仁、元善、鼎新、居仁、辅仁等乡; 第二区有:崇礼、双晋、南江、西滨、太和、丙北等乡; 第三区有:莲子、乐道、西固、邻滨、长安等乡; 第四区有:五、恒兴、来源等乡; 第五区有:开夷、公济、九圩、十圩、庆成、庆善、兴隆等乡。 乡镇以下,分设闾、邻,代替过去的村、圩基层行政组织。全县共划为1219闾,6287邻。 民国21年(1932)各区乡镇区划重新调整,划为53个乡镇: 第一区辖三茅(镇)、中正、博爱、厚生、圌东、南屏、三、德润、钟灵、毓秀、北固11个乡镇; 第二区辖新坝、治安、养性、太平、永平、敦厚、万太、民众、三阳、南阳、新民、宝善、公信、四教、和气15个乡; 第三区辖兴隆、普济、定和、积善、长旺、邻丰、长乐、德云8个乡; 第四区辖万福、德隆、庆隆、雷观、在我、恒平、乐源、永胜、福德9个乡; 第五区辖油坊、八桥、鸣凤、齐家,阳泰、和合、六墩、同德、如意、轮船10个乡镇; 民国23年(1934),废除乡镇下的闾邻制,实行保甲制,全县共分348保。 第一区:三茅镇5个保;中正乡10个保;博爱乡5个保;厚生乡5个保;圌东乡4个保;南屏乡6个保;三乡6个保;德润乡5个保;钟灵乡8个保;毓秀乡6个保;北固乡9个保。 第二区:新坝镇4个保;南阳乡5个保:和气乡9个保,民众乡7个保;四教乡8个保;三阳乡4个保;宝善乡5个保;新民乡7个保;敦厚乡8个保;万太乡9个保;永平乡6个保;公信乡10个保;治安乡10个保;养性乡6个保,太平乡6个保。 第三区:兴隆镇5个保,定和乡5个保;普济乡6个保;积善乡8个保;长旺乡8个保;邻丰乡6个保;长乐乡6个保;德云乡8个保; 第四区:万福乡7个保;德隆乡6个保;庆隆乡8个保,雷观乡6个保;在我乡5个保;恒平乡6个保;乐源乡7个保;永胜乡7个保;福德乡5个保。 第五区:油坊镇5个保;八桥镇7个保;鸣凤乡7个保;齐家乡10个保;阳泰乡5个保;和合乡7个保;六墩乡6个保;同德乡8个保;如意乡8个保;轮船乡3个保(抗日战争时期划归新六区)。 日伪时期(1938年1月~1945年7月),区乡划分及名称基本未变。 1940年2月,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 同年4月,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改称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区乡划分及名称不变。同年6月,原属武进县的中心沙,改属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新六区,全区划分为东进、西来、南阳、北胜、轮船、开沙6个乡。 1941年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原第一区改称新二区,原第二区改称第一区,各 区所属乡镇名称不变。 1942年9月,日伪“清乡”前夕,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对区乡进行调整,将全县6个区合并为3个区。 原属新二区的钟灵、毓秀、北固、厚生四乡划属新一区;原二、三区合并为新二区;原四、五、六区合并为新三区。 1945年7月,抗日军民消灭日伪政权,解放扬中全境。抗日民主政府将三茅镇改称三茅市,辖三茅镇及中正、钟灵、厚生3个乡。 1945年11月5日,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随江南新四军北撤。同年12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进驻县境,区乡划分袭用抗日战争前的旧制,重新编组保甲,全县划分为5个区,52个乡,345个保,3544个甲。 民国36年(1947)3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决定将中心沙划属扬中,改称第六区,并对乡镇区域划分,重新调整:西来镇改称兰陵镇,北为永治乡,西南为永宁乡,南为明治乡,东为东陵乡。 同年7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撤区并乡,对区乡划分进行大调整:全县分新坝、油坊两个区署,52个乡镇合并成14个大乡,第六区所属乡镇未合并,轮船乡划归第六区。 新坝区署: 新坝、民众、万太、敦厚合并为乐德乡;治安、太平,养性、永平合并为治平乡;四教、和气、公信合并为三民乡;南阳、三阳,新民、宝善合并为召南乡;三茅、圌东、厚生、南屏合并为中兴乡;中正、三、博爱、德润合并为正德乡;钟灵、毓秀、北固合并为北屏乡。 油坊区署: 兴隆、普济、定和、长乐合并为乐和乡;德云、积善、邻丰、长旺合并为善邻乡:德隆、万福、永胜、雷观合并为永德乡;福德、乐源、在我、恒平合并为恒乐乡;油坊、阳泰、如意合并为油坊乡;六墩、同德、和合、鸣凤合并为镇海乡;八桥、庆隆、齐家合并为八桥乡。 1947年冬,第六区改称五沙区署,撤销兰陵镇和东陵乡,并为西来、水治、永宁3个乡。 民国37年(1948)春,国民党扬中县政府撤销新坝、油坊两个区署,实行县乡两级体制。 同年冬,国民党扬中县政府撤销五沙区署,成立福星镇。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留守人员,坚持地下斗争,区乡划分仍沿袭抗日时期旧制,直至解放。

二、解放后的行政设置与区划

1949年4月上旬,扬中县人民政府成立。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扬中县全境。解放后,扬中县人民政府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大乡建制,恢复抗日民主政府时期的区乡制,同时废除保甲制,改称村组(1953年村又改称选区),并对少数乡镇的划分,作了调整,全县划分为4个区,58个乡(镇),527个村。 撤销三茅市,改称三茅镇,直属县人民政府。撤销中正乡,改称大众乡。撤销开沙乡。将原属三茅镇的—、二两村划归大众乡,并增设民主乡。将原属三茅镇的四、五两村划归钟灵乡,并增设建设乡。将北固乡东部地区划出,增设板沙乡。将新坝区的南阳、三阳两乡合并,改称联合乡。 1950年1月5日,县人民政府将原一、二两区划为新坝、三茅、兴隆3个区,原第三区改称八桥区,第四区改称福星区,并对各区所辖乡镇,作了一些调整。

1950年1月5日调整后的区乡情况表

区名

区政府所在地

管辖乡镇

新坝

浮玉山庄(1951 年迁至新坝镇)

太平、联合、敦厚、万太、民众、和气、四教、公信、永平、治安、养性、新坝

三茅

观音庵

毓秀、钟灵、北固、厚生、宝善、新民、博爱、德润、南屏、圌东、建设、板沙、民主、大众、三茅

兴隆

姚宗祠

、在我、恒平、长乐、普济、定和、福德,乐源、德云、邻丰、长旺、积善、兴隆

八桥

三义阁

雷观、永胜、六墩、万福、德隆、如意、同德、鸣凤、和合、阳秦、庆隆、齐家、油坊、八桥

福星

西来桥

东进、南阳、北胜、西来、轮船

1952年5月7日,县人民政府调整对市镇的领导,从5个区内划出6个镇,单独建制。 三茅区的三茅镇为县直属镇。新坝区的新坝镇,兴隆区的兴隆镇,八桥区的八桥镇、油坊镇,福星区的西来桥镇,5个镇均属原区领导。 1955年夏,县人民政府复将全县6镇53个乡合并为25个乡镇。 新坝区:四教、和气乡合并为和气乡;永平、公信乡合并为公信乡;新坝镇、新坝乡、民众乡合并为新坝乡;敦厚、万太乡合并为万太乡;太平、养性乡合并为太平乡;治安、联合乡合并为联合乡。 三茅区:三茅镇辖区不变;圌东、南屏乡合并为南屏乡;钟灵、毓秀、北固乡合并为北固乡,新民、宝善乡合并为新民乡;厚生、建设乡合并为建设乡;博爱、德润、民主、大众乡合并为大众乡,板沙乡辖区不变。 兴隆区:长旺、邻丰、积善、六墩(新六墩)乡合并为长旺乡;长乐、定和、普济、兴隆乡及兴隆镇合并为兴隆乡;德云、福德、乐源乡合并为乐源乡;在我、恒平、三乡合并为三乡。 八桥区:雷观、永胜、万福乡合并为永胜乡,庆隆、德隆乡合并为双隆乡;和合、鸣凤乡合并为和合乡;齐家、八桥乡及八桥镇合并为八桥乡;油坊、如意、阳泰乡及油坊镇合并为油坊乡;六墩(老六墩)、同德乡合并为同德乡。 福星区:轮船乡辖区不变;东进、南阳、西来、北胜乡及西来桥镇合并为幸福乡。 1956年8月27日,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25个乡镇合并为15个乡镇。 新坝区:太平、新坝乡合并为新坝乡;万太乡辖区不变;联合、公信乡合并为联合乡;和气、北固乡合并为丰裕乡。 三茅区:三茅镇辖区不变,新民、建设、南屏乡合并为建设乡;板沙,大众乡合并为大众乡。 兴隆区:长旺、三乡辖区不变;乐源、兴隆乡合并为兴隆乡。 八桥区:油坊乡辖区不变;永胜乡和双隆乡的德隆片合并为永胜乡;和合、同德乡合并为同德乡;八桥乡和双隆乡的庆隆片合并为八桥乡。 福星区:幸福、轮船乡合并为幸福乡。撤销福星区,幸福乡划归八桥区。 1957年10月30日,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区的设置,实行县乡两级制,并将万太、新坝合并为新坝乡;建设、大众、三茅镇合并为三茅乡;将幸福乡的轮船片划归八桥乡。全县共12个乡。即:新坝乡、联合乡、丰裕乡、三茅乡、三乡、兴隆乡、长旺乡、油坊乡、同德乡、永胜乡、八桥乡、幸福乡。 1958年10月26日,成立政社合一的新机构,扬中县人民政府改名扬中县人民公社,撤销乡的设置,成立县属人民公社。三、长旺、兴隆三乡合为兴隆人民公社;同德、油坊两乡合为油坊人民公社;全县共有新坝、三茅、联合、丰裕、兴隆、油坊、永胜、八桥、幸福9个人民公社。 1959年4月1日,县属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 1961年,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 三茅、新坝、兴隆、油坊4个人民公社的区划,在不同时期亦有变动。 三茅人民公社:1962年,从三茅人民公社划出三茅镇,成立三茅镇人民公社,后又更名为城镇人民公社;1964年,原三茅人民公社的东片成立大众人民公社,西片仍称三茅人民公社;1972年4月14日,大众、三茅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三茅人民公社;1976年三茅人民公社划出英雄、民主、建宁、建设4个大队归城镇人民公社管辖。 新坝人民公社:1965年,新坝人民公社分为新坝、万太两个人民公社。1972年,两个人民公社又重新合并为新坝人民公社。 兴隆人民公社:1959年,将兴隆人民公社重新划分为三、长旺、兴隆3个人民公社; 油坊人民公社:1964年,油坊人民公社分为油坊、同德两个人民公社;1972年4月,油坊、同德人民公社又合并为油坊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前后部分地区区域调整情况:1956年6月,联合乡将治安片的5~10选区(即现在新坝镇的治安、治联两个村)划属新坝乡;1957年10月,丰裕乡四教片的6~8选区(即新坝镇的新春村)划属新坝乡,钟灵片的建中、建宁二社划属三茅乡。1965年1月,又将钟灵、友好两个大队划属三茅人民公社,1958年2月24日,二茅乡新宝片的新扬、新联、新胜、新民、联盟五个农业高级社划属联合乡。德润片的四、五两社划属三乡。1965年,联合人民公社的新扬,新联两个大队划属三茅人民公社。1972年后,各人民公社的行政区域基本未变。 1983年3月1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扬中县属镇江市管。1983年相继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1镇11乡,取代人民公社的行政权。各乡镇成立经济联合委员会,管理工农业生产。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三茅乡的金星村划属三茅镇,其它区域划分未变。1985年,市政府批准原新坝、兴隆、油坊、八桥、西来桥5个乡为建制镇,则全县共6镇6乡和1个良种场。

三、乡镇

1.三茅镇 三茅镇四周与三茅乡接壤,总面积4.1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镇西文化路。全镇有两个居民委员会,建宁、建设、英雄、民主、金星5个村,64个村民小组,31个自然埭,7704户,18391人,其中市镇居民13679人。 全镇计有10个村民小组种植蔬菜,54个村民小组种植粮食,耕地面积2820亩,其中水田2474亩,旱田346亩。1985年粮食总产138.245万公斤,蔬菜总产6900万公斤,镇村企业35个,企业人员2354人,工业总产值1637.43万元。 三茅镇为全县最大自然镇,县政府驻地,三茅乡政府亦驻该镇。镇东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1座。 2.新坝镇 新坝镇南、西、北三面濒江,东连联合、丰裕两乡,总面积29.5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新坝镇。辖治安、治联、新桥、立新(曾名养性)、新江、新宁、金龙(曾名红卫)、敦厚(曾名新华)、丰乐(曾名曙光)、新安、秋登、星星、向阳(曾名万福)、新坝、新生、建新、民众、五一、新春等19个村,288个村民小组,244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8267户,295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78人。 全镇土地肥沃,耕地面积21204亩,其中水田19495亩,旱田1709亩,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1411.09万公斤,为解放初期产量的三倍。镇村企业79个,企业人员6206人,工业总产值5540.7万元。全镇有1000多亩柳滩,近500亩芦滩,芦、柳产量和制成品居全县首位,副业总收入1106万元。 3.联合乡 联合乡东与三茅乡毗邻,南临夹江,西与新坝镇、北与丰裕乡接壤,总面积21.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公信桥镇。辖红灯、联丰(曾名红光)、新胜、公信(曾名立公)、联盟、新民、永治(曾名跃进)、永平(曾名红旗)、红胜、红联、联合、红福(曾名红兵)、联治(曾名红专)13个村,1个农场(新跃农场),201个村民小组,201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6423户,220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65人。 全乡沟渠纵横,绿树成荫,土地肥沃。耕地面积15243亩,其中水田13745亩,旱田1498亩,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1110.74万公斤。乡村企业103个,企业人员7086人,丁业总产值4952.52万元。 联合儿童食品厂系红胜村的村办企业,糖果产品畅销上海、南京、无锡等大城市。198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曾到厂视察,并题词:“小厂出精品,市场占鳌头”。所产双味弹性软糖,1984年荣获江苏省优质产品奖。 4.丰裕乡 丰裕乡北临长江,东与三茅乡相连,南与联合乡、西与新坝镇接壤,总面积2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丰裕桥镇,辖革新(曾名和合)、永丰(曾名和丰)、战斗(曾名和平)、东风、永固(曾名北固)、朝阳(曾名永安)、中华、长兴、裕兴、五星(曾名复兴)、光明、光华、勇气(曾名和气)、永新(曾名和联)等14个村,178个村民小组,166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5604户,19502人,其中非农业人日3486人。 全乡地势平坦,土质优良,水系畅通。耕地面积15933亩,其中水田14449亩,旱田1484亩,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1056.835万公斤。乡村企业58个,企业人员4631人,工业总产值2987.21万元。 5.三茅乡 三茅乡环抱县城,东濒长江,南与三乡、西与联合乡、北与丰裕乡接壤,西南濒临夹江,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三茅镇港东南路。辖板沙、东方、友爱、博爱(曾名五星)、河南、三桥、大众、勤丰、中桥、圌东、东升、滨江、同心、钟灵、友好、建中、前进、兴华、团结、指南、群英、南屏、沙港、新联、新扬等25个村,1个农场(东进农场),288个村民小组,214个自然埭,8912户,285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74人。 境内地势低平,河沟纵横,耕地面积19607亩,其中水田17904亩,旱田1703亩,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1275.25万公斤,乡村企业99个,企业人员6629人,工业总产值4465.54万元。河塘面积2000多亩,年产鱼10余万公斤,居全县首位。 6.三乡 三乡东临长江,南与兴隆乡交界,西与丹徒县姚桥乡隔夹江相望,北与三茅乡毗连,总面积19.2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三镇。辖恒平(曾名战斗)、五、新港(曾名英雄)、三圩(曾名光明)、石城、新跃(曾名三)、年丰、永勤(曾名永丰)、跃进、普庆、普收、普丰、长征(曾名长安)、长江(曾名长乐)、长春、长乐(曾名长胜)等16个村,216个村民小组,151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6180户,218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50人。 全乡耕地面积14465亩,其中水田13127亩,旱田1338亩,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933.775万公斤,乡村企业55个,企业人员4414人,工业总产值2512.4万元。 东新港位于乡境东南部,是长江客轮的停靠码头之一,也是扬中县与外地水上交通的重要港口。港北建有外贸仓库1座。 7.兴隆镇 兴隆镇东滨长江,北为三乡,南为永胜乡、油坊镇,西为长旺乡,西北濒临夹江,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总面积13.1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兴隆镇。辖红专、兴隆(曾名兴无)、码头(曾名卫东)、红星、日新、乐源,东新、东方红(曾名福德)、燎原、和合(曾名向阳)、朝霞等11个村,142个村民小组,124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4642户,156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6人。 耕地面积9265亩,其中水田8656亩,旱田609亩,全镇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643.69万公斤。镇村企业81个,企业人员6558人,工业总产值4129.77万元。 镇办工业比较发达,镇江市塑料九厂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产值644.01万元,1985年产值1372万元,全厂职工1325人。1983年、1984年连续获国家经济贸易部和江苏省颁发的荣誉证书。 革命烈士李培根,王龙、赵良斌、左济生、刘晓阳等均为该镇人。1950年县人民政府在码头镇建有烈士纪念塔1座。 8.长旺乡 长旺乡东邻兴隆镇,南接油坊镇,西、北临夹江,总面积为15.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长旺镇。辖三墩子(曾名一大队)、二墩子(曾名二大队)、头墩子(曾名三大队)、新圩(曾名四大队)、猫沙桥(曾名五大队)、邻丰(曾名六大队)、积善(曾名七大队)、老郎(曾名八大队)、老六墩(曾名九大队)、二圩港(曾名十大队)、下五圩(曾名十一大队)、长旺(曾名十二大队)等12个村,166个村民小组,122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4889户,172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17人。 耕地面积10136亩,其中水田9277亩,旱田859亩,以种植稻麦为主。1985年粮食总产688.71万公斤,乡村企业44个,企业人员5734人,工业总产值4257.28万元。扬中县化工仪表配件厂,为中央化工部的定点厂之一。1985年产值645.4万元,创利润168.8万元。该厂研制的“标准真空发生器”,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视察该厂后,在其《小城镇,新开拓》一文中,曾对该厂的生产管理给予较高的评价。 烈士李培根、张日化之墓,建在该乡二墩子村。 9.永胜乡 永胜乡东滨长江,南连八桥镇,西界油坊镇,北邻兴隆镇,总面积16.2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永胜镇(原玉皇庙镇),辖得胜、合兴、战胜、红旗、永福(曾名永革)、干劲、永前(曾名德隆)、永进(曾名永福)、胜利、水利、永胜、万福(曾名永丰)、红光、永兴等14个村,175个村民小组,91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5206户,176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33人。 耕地面积12065亩,其中水田11014亩,旱田1051亩。1985年粮食总产812.675万公斤,乡村企业39个,企业人员4847人,工业总产值2679.93万元。 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渡江时从铁匠港渡口上岸,在激战中牺牲了7位革命战士。为了缅怀先烈,玉皇庙镇东建有七烈士纪念墓碑1座。 10.油坊镇 油坊镇东接永胜乡,东南毗连八桥镇,甫、西濒临夹江,北界长旺乡、兴隆镇,总面积29.13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油坊桥镇,辖虹桥、良善(曾名红卫)、油坊、老桥(曾名光明)、振华、晨光、如意(曾名东风)、星光、阳泰、六圩、解放、同德、万安(曾名兴武),和平(曾名建武)、太平(曾名要武)、镇海(曾名爱武)、中滩、长沙、四墩子、同乐、建华(曾名新华)、七墩、六墩等23个村,236个村民小组,251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9115户,316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50人。 耕地面积20299亩,其中水田18836亩,旱田1463亩。1985年粮食总产1412,535万公斤,镇村企业95个,企业人员10257人,工业总产值5976.73万元。 境内的镇海庵水师衙门,建于清同治年间,是太平洲上的第一个水师机构,有房屋99间半。1942年11月,被汪伪县长顾仙痴拆除。 11.八桥镇 八桥镇东濒长江,南隔夹江与西来桥镇为邻,西与丹阳县隔夹江相望,北与油坊镇、永胜乡相连,总面积16.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八桥镇。辖八桥、先锋、团沙(曾名创新)、庆丰、利民、新农(曾名兴隆)、幸福、石桥、齐桥、齐家、长胜、同胜等12个村,1个宏图农场,16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5420户,190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16人。 耕地面积12281亩,其中水田11124亩,旱田1157亩,1985年粮食总产862.17万公斤。镇村企业54个,企业人员5786人,工业总产值3610.64万元。 八桥镇曾是太平县建置初期的政治中心,民国初年,太平县知事公署曾设在镇东首。 八桥镇是抗日战争时期扬中县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地区。1939年10月,管文蔚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与叶飞率领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在此举行会师合编大会,陈毅到会作报告。 12.西来桥镇 西来桥镇四面环江,东临长江主航道,南、西隔夹江与武进县相望,北隔夹江与丹阳县和八桥镇相对,总面积16.1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西来桥镇。辖西来(曾名日新)、福星(曾名红旗、幸福)、大兴(曾名红福、红星)、北胜(曾名光明)、曙光、新升、双三、东进(曾名胜利)、新华、南旺桥(曾名新民)、南阳(曾名合兴)等11个村,173个村民小组,106个自然埭(包括1个集镇),4747户,179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42人。 耕地面积12920亩,其中水田11698亩,旱田1222亩。1985年粮食总产908.19万公斤。镇村企业35个,企业人员3938人,工业总产值3093.39万元。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西来桥镇的革命活动比较活跃,中国共产党丹北中心县委领导机关常驻于此。 13.县良种场 县良种场位于三茅乡板沙村境内,共58户,1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人。耕地面积306亩,其中水田286亩,旱田20亩。1985年粮食总产11.695万公斤。

 

第四节 县城集镇

一、县治变迁

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置太平厅,高纪昌为太平厅同知,高原为知府,因太平洲地瘠民贫,未到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钱锡林就任太平厅同知,于三茅镇之三茅宫设立“太平厅抚民府”。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三茅宫掌教阻挠,太平厅同知蒋育芬迁厅治于下八桥镇陈家当铺。 民国2年(1913)秋,太平县县知事林立山因处理民事不当,激起民愤,县知事公署遭抗税群众焚毁。同年10月,秦汇生就任县知事,复迁县治于三茅宫。 民国27年(1938)2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解散。三茅宫遭日本侵略军焚毁。 民国28年(1939)5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于龙王庙成立。1940年1月,龙王庙遭日军焚毁。 民国29年(1940)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下洲农村为主要活动地,领导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政府机关无固定驻地。 民国31年(1942)11月,汪伪扬中县县长顾仙痴,因三茅宫遭日军焚毁,即将镇海庵水师衙门拆除,于三茅宫原址重建房屋30余间,作伪政府办公用房。 1945年7月,日军退出扬中,盘踞在扬中县的伪军被抗日游击队全部消灭。为防止敌人再次反扑,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将原汪伪扬中县政府办公用房全部拆除,材料运至下八桥镇建造八桥初级中学。同年冬,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县政府进驻扬中后,将顾仙痴等汉奸住房改作县政府办公用房。 解放后,扬中县人民政府于江洲西路北侧(即三茅宫原址)建成政府大院,占地12700平方米。中共扬中县委会、扬中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扬中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扬中县委员会均设在院内。

二、主要集镇

扬中县人口稠密,集市贸易繁荣,全县有11个较大集镇,皆为所在乡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 三茅镇 三茅镇因三茅宫而得名,建置后,除1909年至1913年外,皆为县府所在地。 三茅镇原名三茅庵市,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称三茅乡,民国3年(1914),改称三茅市,街道狭窄,从文明桥至西圈门的主街约250米长,以横竖条石铺设,有店铺171家,民国18年(1929)改称三茅镇。 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镇区建设连年扩大。主街江洲路宽6米,柏油路面,两旁各有2米宽的人行道,道旁植有法国梧桐。1985年全镇有大小20条马路,3条小弄,6个生活区。 行业情况: 1985年全镇有县属工厂39家,镇属工厂21家,乡属工厂10家。工厂多集中在三茅大港两侧和环城路一带。生产项目有电子、玉雕、化工、五金、印刷、织造、服装、塑料、电器等。1984年工业总产值5449.61万元,利润632.33万元,职工6837人。县玉雕厂生产的“六和塔”、电子仪器厂生产的示波器、无线电厂生产的激光针灸仪等,均属名牌产品。镇属无线电元件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建宁柳器厂的柳制品近干种,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江洲路和前进路,成“丁”字形,是比较集中的商业区,有各类公司、贸易中心、商场、供销合作社、银行、信用社等,1984年商业营业额为4265.4万元,服装生产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全镇有旅社10家,床位1000多张。 镇西建宁路有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镇东大寨河南路的苗猪市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苗猪年上市量4~5万头。邻近市县亦有前来贩运者。 镇北友谊路的竹枝市场,占地1500平方米。年交易额20多万元。 镇东的英雄南路利民市场,1985年1月落成,占地13270平方米,商店、摊铺排列整齐,不少公司、工厂亦在此设立门市部。场内一条主要通道,长243米。当街门坊上的“利民市场”四字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 镇内还有县图书馆、文化馆、影剧公司、影剧院、人民剧场、县锡剧团、老干部活动室、体育场、溜冰场、电视差转台和广播站等。全镇有普通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体育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班25个,在校中小学生3500多名,是解放前在校学生数的15倍。县委党校、电大分校、教师进修学校、职工业余学校等,亦设在镇内。 全镇有医院3所,病床210张,另有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各1个。 1975年兴建的县变电所,总容量达41500伏安,能基本解决全镇工农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的照明用电。环城南路的县自来水厂,日产水10000多吨,全镇居民都能饮用自来水。 三茅大港贯穿镇区中心,现为八级航道,冬夏均可通航,年吞吐量为24万吨,横跨大港的三茅大桥和扬于大桥将大港东西街道连为一体。江洲东路有长途汽车站和农村公共汽车站,长途客车经过轮渡可直达上海、南京、镇江、常州、丹阳、宜兴等市县。县内有公共汽车通往各乡镇。 2.新坝镇 新坝镇位于原乐生洲东侧中部。相传元明时期,该地东南与宝晋洲、东北与德兴洲隔夹江相望,后因泥沙淤积,三洲近乎相连。清初乡民在今新坝自来水厂处,筑坝围田,连接三洲,镇名即由此而来。 清代中叶,新坝镇商业已较繁荣,有“一里三典”之称,即街长1华里,开设3个当典。全镇以万寿庵为中心,分东、南、西三条街,合计长500米,店铺115家,以农历每旬的一、四、七、九日为集期。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和土匪先后三次劫掠,不少店铺被抢劫一空,停业关门,解放前夕,全镇仅有店铺56家,小摊贩10余户。 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商业日趋繁荣,镇容日益改观,西街已变成较为集中的商业区。1984年,自新坝中学至前进河的主街道,已铺成水泥路面,宽为6米,长近1000米。路旁的高楼大店,颇为壮观,个体工商户多至百家。市场空前繁荣。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760.78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101.1万元。个体工商户销售额未计算在内。 乡办工厂20个,大多建在新坝大港和旧“三栏”(三茅镇至栏杆桥)公路两侧。产品有电器、服装、印刷、胶鞋等。 3.公信桥镇 公信桥镇位于县境西北部。清代中叶,由乡民集资于穿镇而过的郭家支港上架设南北向石桥1座,名公信桥,镇即因桥得名。 抗日战争前,镇长不足250米,店铺47家,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 民国29年(1940),日伪军在镇上构筑据点,骚扰人民,镇上各业随之萧条。解放前夕,全镇仅有几家小杂货店、烧饼店。 1960年,联合公社机关迁至公信桥镇,镇容逐步改观,成为全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全镇有乡办厂18个,其中以联合供销社与上海科协咨询服务中心联营的扬子电子实验厂为最著名;有商店20多家,个体工商户10余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06.07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42.95万元。 镇区东起汽车站,西至联合医院,主街长600多米。 1984年7月,联合乡政府集资12万元,拓宽街道,并兴建一个农贸市场。 4.丰裕桥镇 丰裕桥镇位于县境北部。清道光年间,乡人何正刚捐资于镇旁之何家大港上建造木桥1座,名丰裕桥,取丰收富裕之意。镇即因桥得名。抗日战争前,此处仅有几家小店。1940年1月,日伪军盘踞三茅镇、公信桥镇,乡民上镇贸易,常受侵扰。因丰裕桥镇地处偏僻,日伪骚扰较少,来此设摊开店者日移增多,集市贸易,得以发展。以农历每旬的一、四、七日为集期。解放前夕,丰裕桥的东西两端已形成街面,有店铺20余家。 解放初期,新坝镇供销社在此设立供销站,贸易更趋繁荣。 1956年8月,和气、北固两乡合并为丰裕乡,从此,丰裕桥镇成为丰裕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75年,拓浚联丰港时,乡政府重新规划,征用红光村二组和十二组土地河塘近百亩,建设长1000米左右、宽6米的新街道。 1985年,丰裕桥镇有乡办工厂15家,合作商店20多家,个体工商户10余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12.3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59.17万元。 丰裕桥镇与三茅镇之间有农村公共汽车往返。镇西的联丰大港沟通南面夹江与北面长江的水路交通。 5.三镇 三镇位于三港与支港的西北分叉处,沿港建镇,相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丁”字形街道共长500多米,街面铺设青石,西街支港上有石桥名乐善桥,南街支港上有石桥名万缘桥。小桥流水,颇有水乡集镇风貌。三港东连长江,南通东新港,西通下东岳庙支港,港深水阔,常年可行驶载重二、三十吨的船只。 抗日战争前,全镇有大小店铺140家。长江水产、豆饼、食盐,是该镇经营的主要商品。孙泰来、黄公泰、利生三大鱼行,在县内颇有声名,各有冰房贮存鲜鱼。年收购江鱼数万担,远销苏北、上海等地。该镇以农历每旬中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三镇遭土匪抢劫10余次,加之日伪军骚拢,商业日趋萧条,多数店铺关闭。解放前夕,全镇仅剩10余家小杂货铺。 解放初期,镇上设立商业供销站。1957年,撤区并乡,三乡政府设在镇上。集镇建设得以恢复。 1976年,新开三大港和永战河。1977年,乡政府决定在港河十字交叉处的西部,约距老镇1公里处,重建新镇。新镇街道长约500余米,宽约1.0米,石子路面。街道两侧建起商业楼房。1984年,三乡党政机构迁至新镇,老街仍保留部分商店和1个农贸市场。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87.77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48.86万元。三茅镇有农村公共汽车直通三老镇,乡卫生院、中学、中心校及几家乡、村工厂介于新镇与老镇之间,几将新、老镇连成一体。 6.兴隆镇 兴隆镇位于县境中部,形成于清代中叶,初名青龙镇。因青龙桥而得名。民国元年(1912)改名兴隆镇。 民国18年(1929)以后,兴隆镇即成区乡政治中心,区、乡政府均设在此镇。 兴隆镇曾两度迁移和扩建。老镇在新镇西北约500米处,东西长170米,南北长185米,面积为0.315平方公里。街道铺设条石,店铺40余家。以农历每旬二、五、八、十日为集期。 1958年,“三八”(三茅镇至八桥镇)公路建成,因老镇偏居公路西侧较远,且邻近坍江,自1960年起,乡政府机关及各商店开始向公路两侧迁移,至1969年新镇初步形成。由于规划欠当,以公路为街道且宽度不够,市场秩序、交通安全及环境卫生均受影响。1977年,拓浚兴隆大港时,乡政府决定严整港南部分田地,重建与公路成“丁”字形的新街道,经过八年努力,街道初步形成。 1985年全镇有30多家商店,60多个个体工商户,21个乡办工厂。自镇南端的镇江市塑料九厂,至镇北端的兴隆地区医院,长1160米,东起红专桥,西至兴无桥,长1040米,总面积为1.17平方公里。 兴隆港南的东西向主街道,长760米,宽15米,街道两侧有商店、公司、工厂、文化站、镇政府等单位的三层大楼8幢,四层大楼5幢。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495.92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57.25万元。 “三八”公路穿南北向街道而过,街长1160米,大部分乡办工厂建在两侧,素有名声的中药店松柏堂及县重点创汇企业镇江市塑料九厂即在此街两侧。 镇南部的公路东侧,已逐步建成工业区。兴隆港北侧的镇办工厂亦比较集中。1985年东向主街已铺成柏油路面。 兴隆镇有兴隆大港横贯东西,“三八”公路纵穿南北,水陆交通比较方便。 7.长旺桥镇 长旺桥镇是在原九圩水洞塘的久和油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7年(1918),乡民在油坊东首约100米处的南北向头墩子港上,架设一座小石桥名长旺桥,取长远兴旺之意。镇即因桥得名,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前,长旺桥镇有店铺10余家,分布比较散乱,尚未形成街道。后有左景韶等商绅倡议兴集,定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设立露天市场,以繁荣集市贸易。 抗日战争期间,老郎、兴隆、油坊均有敌伪据点,长旺桥镇因地处偏僻,日伪骚扰较少,集市贸易较为活跃。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周围集镇恢复正常商业活动,长旺桥镇营业又趋于萧条。 解放后,久和油坊迁至兴隆镇,长旺桥镇仅有几家供销商店和合作商店。1963年,长旺公社机关迁至长旺桥镇,着手集镇建设,填平原久和油坊前约100米长的废港道,平整北港边的埂地,南移长旺桥,形成东西走向15米宽的新街道,商店、工厂建于街道两侧。1977年又填平镇北通往头墩子港口的废港,开辟一条新街。1981年拆除旧桥,重建了—座长24米,宽8米,承压15吨的水泥大桥,使新街道与通往老郎街的公路相连接。至1981年底,一个崭新的长旺桥镇基本形成。 新长旺桥镇东起长旺中学,西至会龙桥,南起乡政府,北至双桥,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主街道宽20米,长650米,砂石路面。主街两旁,整齐排列着工厂和商店的6幢楼房。桥东至长旺中学地段,长约200米,开设饭店和收购站等。桥西沿港往南约100米处,为长旺桥镇旧址,是乡政府、大会堂、文化中心、制鞋厂、合作商店办公室所在地。桥东沿港往北至双桥的马路,1983年底已铺成柏油路面。路东侧有工厂、医院等19个单位。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412.03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62.86万元。 长旺桥镇距县城三茅镇12公里,有公共汽车相通。水路自长旺大桥可直通头墩子港口出南夹江。 8.油坊桥镇 油坊桥镇距三茅镇约13.5公里。相传清道光年间,有新坝田氏、夏氏两家来此开设榨油坊两爿,该地即因油坊而闻名。随后在油坊南北两侧开店设摊者渐多,遂形成集镇,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后来地方人士集资在油坊门前的六圩港上兴建石桥一座,取名油坊桥,镇亦取名油坊桥镇,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前夕,油坊桥镇已为县内较大集镇之一。两条街道分建于六圩港两侧,中有油坊桥横架港上,两条街道共长1000米左右,共有店铺179家。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在镇上构筑据点,商业一度萧条,油坊桥镇西北隅的四墩子小镇遂应运而生。 解放后,油坊桥镇商业活动日益兴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趋繁荣。港东新辟一条大街,建有供销社大楼、邮电局、银行、税务所办公楼等。港东新建了农民街,个体工商户大部分集中此街。镇政府设在镇东侧。1985年全镇有乡办工厂21个,商店100余家,供销社年销售额为854.23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126.24万元。 六圩港南通夹江,穿镇而过,北连兴隆港。“三八”公路位于镇东北1公里处,有公共汽车通往三茅镇。 9.八桥镇 八桥镇距三茅镇17.5公里。思议港与火叉港在镇中心交会,成“丁”字形。清光绪六年(1880),乡人集资在两港上各架一座石桥,成“途径”字形,因位处下洲,又名下八字桥,以与上八字桥(在今新坝镇)、中八字桥(在今三茅乡)区别。镇即因桥而名“八桥镇”。 清末,八桥镇商业比较繁荣,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2年(1913),太平厅抚民府和太平县知事公署,曾迁设此镇。解放前,全镇有东、南、西三条街,共长约1000米,店铺198家。镇西有广替堂和理教堂,镇甫有耶稣教堂,美国人孔仁孝(汉名)曾在此传教9年。 解放后,八桥区、乡政府设在此镇,1984年全镇有乡办工厂18个,企业人员达2000人,同上海手风琴厂联营的儿童手风琴厂名声较大,所产儿童手风琴远销国外。1984年创产值230.43万元,利润43.73万元,产品获江苏省工艺品评比二等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康克清、陈葛华的赞扬。全镇除供销社、合作商店多家外,尚有个体工商户近百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70.06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122.59万元。 八桥镇是“三八”公路的终点站,每日有班车通往县城和沪宁等地。穿镇而过的思议港南连夹江,水运亦较方便。 10. 永胜镇 永胜镇(原名玉皇庙镇)距三茅镇14公里。相传清代中叶已成集市,该镇因有玉皇庙而得名。清末实行市乡制,玉皇庙镇成为永胜乡的政治中心,1966年改名永胜镇。 旧镇长约250米,有店铺36家,以农历每旬的一、四、七、九日为集期。 解放后,“三八”公路永胜支线通车后,乡政府将商业中心移至旧镇北的公路两侧。新镇以公路为街面,长约10OO米。至1985年除邮电所、税务所、工商所等单位外,有乡办工厂14个,村办工厂3个,供销社门市部14个,合作商店7个,企事业单位经办的商业门市部4个,个体工商户13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345.76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46.51万元。 该镇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直通长江的团结河在该镇南端。 11.西来桥镇 西来桥镇位于中心沙中部偏北部位,是县境最南端的江中岛镇,西来桥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中叶,绝港周围已形成集市,后因交通不便,改至穿心港中心地区开辟市场。港上原有木桥1座,因年久失修,行走不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地方士绅施明齐等集资重建石桥,命名西来桥,镇名由此而来。 街道成“十”形,建在穿心港南,以西来桥为中心,分东、南、西三条街,全长约250米,主要店铺近30家。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日为集期。 解放前后,西来桥镇一直是全乡政治中心,区、乡政府均设于此。 1970年以来,着重发展穿心港北的市场,供销社、粮管所、邮电所、乡政府均设在港北。1985年全镇有乡办工厂11个,供销社设有10个门市部。合作商店6个,个体工商户近50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430.78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65.47万元。 穿心港穿过镇中,东与长江、西与夹江相通。1985年轮船港建成汽渡码头后,由县城至西来桥镇的公路交通较前方便。

三、小集镇

1.老郎街 老郎街,古名三邑镇(因在丹徒、丹阳、泰兴三县交界处),距三茅镇约10公里。清末民初,是全县较有名的大镇。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名老郎市,辛亥革命后,易名城区市。民国18年(1929)改称老郎街,一条主街长约500米,店铺150家。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在此构筑据点,商业随之萧条。解放后,乡政府设在长旺桥镇,老郎街遂成为该乡的商业小集镇。 2.五镇 五镇位于三乡东南部,因附近有黄家、徐家、汤家、东、北、故名五镇。解放前,全镇一条街长约250米,店铺20余家。解放后,镇上有一个供销站和数家合营商店。1976年,东新港码头迁至港北,该镇商店全部迁至东新港口,原五镇遂不复存在。 3.道士庙镇 道士庙镇位于永胜乡北部,因有道士庙而得名。解放前,全镇一条街长约250米,店铺21家,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解放后,镇上有数家商店,乡供销社亦在此设立供销站,后因公路经钥匙头通往玉皇庙镇,道士庙在地理位置上已不适中。1956年原有商店并至玉皇庙,道士庙集镇遂不复存在。 4.天后宫镇 天后宫位于联合乡东南部,因有天后宫而得名,与东岳庙、公信桥镇成鼎足形。解放前,全镇一条街长约500米,店铺32家。解放后,联合乡政府曾设在该镇。镇上有乡供销社和合作商店。1959年乡供销社迁至公信桥镇,天后宫镇设供销站和门市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上新增个体服务业多家,仅中西服装店就有7家。1984年,联合乡供销社又在此增设百货商场,市容为之一新,天后宫镇现为联合乡第二大镇。 5.码头镇 码头镇位于兴隆镇西北部,因泊船码头而形成集镇,故名码头镇。民国初年,码头镇为当时永安乡乡公所驻地,全镇一条街长约250米,店铺51家。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兴隆镇构筑据点,集市贸易遂以码头镇为主。解放后,因该镇相距兴隆新镇甚近,集市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兴隆镇。1956年,码头镇原有各家商店陆续迁至兴隆镇,至1958年,码头镇原有商店已全部迁出,集镇遂不复存在。 6.斧头街 斧头街原位于兴隆镇西北部,约兴于清代中叶,全盛时有店铺10余家,一条石铺街道,长约40米,后因坍江严重,危及街镇,商店停业,居民搬迁。至1954年,原街全部坍入江中。 7.东岳庙镇 东岳庙位于二茅镇西北约1公里,在宝善乡(今三茅乡新扬村)境内,因有东岳庙而得名。为别于三镇西的东岳庙而称上东岳庙。 相传东岳庙建于清代,有前进、中进、后进及边厢计31间。每年三月廿八日为庙会,届时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商贩云集,热闹非常。清末民初始有店铺,逐渐形成街面。1951~1953年为东岳庙镇集市最盛时期,有杂货店、豆腐店、烧饼店、中药店、铁匠铺、木行、鱼行、理发店、茶馆、汕坊等,30余爿店铺分布于港(何家大港)东、港西,但以港西庙场前面两边为中心,街长约50米,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1954年因洪水灾害店铺倒闭,集市亦随之消失。“文化大革命”后期东岳庙被拆除。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567779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0529626 本月:6678991 今天:19796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