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十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走过“十五”的历程,回顾成绩令人振奋;“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218亿元”、“2006年,我市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10年,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站在“十一五”的起点,展望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催人奋进。
“两会”开幕后,各个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出席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市七届四次会议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分组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对扬中发展前景的信心溢于言表,无论是来自镇区还是部门的同志都纷纷表示,扬中正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十一五”必须高扬的主旋律。
新扬中,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2005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3亿元,跨过本世纪的头五年的扬中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正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尽管市长陈晨在报告中平实地道出前五年取得的成绩,但在大家的讨论中却对过去五年给出了高度评价。
三茅八组代表鄂道林说:“我们都是扬中人,扬中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回顾这几年,扬中经历了许多大事、喜事,扩大了知名度,并借这些机会提升了实力和形象,让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大家都为身为扬中人感到自豪和光荣”。
这是大家一致的声音。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五年,“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4.2%,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2.7%。同时这五年也为新一轮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和发展后劲,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五年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更解放、理念更科学,江洲大地正呈现出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喜人局面。
迎春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一年奔小康,三年大推进,五年实现新崛起。
未来五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要力争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218亿元。
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工业性投入增长20%。
……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今后五年以及今年的描述。代表、委员们无不对此感到欢欣鼓舞。他们着眼于扬中的明天纷纷畅所欲言。政协委员陈纪龙深有感触地说,“十一五”规划可行性、可操作性强,准确把握了形势,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有创新、有发展。
讨论中,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十一五”规划事关扬中未来,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多方面建议出台的规划,更加贴近扬中实际,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我市提出了新一轮目标:把扬中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水上花园城市,新兴的滨江港口物流中心和国内一流的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我们要看清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拿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坚定发展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知难而上,爬坡过坎,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
八桥镇人大代表说:“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起始之年,一定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头。”
他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当好“十一五”规划的宣传员,将政府的规划、设想传达给广大群众,激发他们投身扬中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好扬中发展的推动者。
又快又好,大发展实现新崛起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是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十一五”工作思想的第一要点。讨论中,大家对“又快又好”发展主题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要实现扬中科学发展,首先要加快发展。
“不加快发展,许多问题就解决不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手段。”油坊镇代表戴敦林在参加讨论时深有感触地说。他充满信心地提出,“油坊镇要实现‘中间突破’,早日跻身全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十一五”期间,泰州过江通道(经扬中)可望建成、兴隆港口码头将建成、华润电厂等大项目有望落户扬中……这些都为扬中加快发展铺平了道路。八桥镇代表丁红武说:“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将是扬中迎来重大战略机遇,赢得大发展,实现新崛起的五年’,读来令人信心满怀。”
许多企业界代表、委员表达了做大做强企业,助推扬中发展的愿望和决心。市政协副主席马金芳说:“2005年最后一天,我们企业新厂房顺利开工建设,它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委员,我们就应该将企业发展壮大,为扬中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巨大任务,增强创新发展活力是着力点。大家在讨论中纷纷表示,“十一五”发展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要着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市科技局局长陆国平的一番言语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他说,我市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浓郁创新氛围,要构建创新、创业、合作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成化为生产力,同时针对扬中实际,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动企业技术人才积极性。江冠公司董事长包廷贵说,在当前的形势下,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就很难形成竞争力,江冠之所以这两年发展速度较快,就是因为重视了科技创新,江冠还将进一步深化与武汉、上海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
富裕和谐,让发展惠及百姓
富裕与和谐,是扬中“十一五”及2006年所突出的发展导向,两个词都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006年,我市将率先建成一个“不含水份、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代表、委员们对此表示赞许。新坝镇代表陶道全说,过去几年,扬中的百姓从发展中得到了很多可实惠,路通了、工资涨了、可买的东西多了。因而群众人心稳了,对发展前景也充满了信心。报告对全面小康社会有着美好的描述,核心便是群众会更加富裕,这是符合民心、符合发展形势的。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各讨论组纷纷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径,建言献策。富能电力线路搭建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德富说,仍然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让农民有事做、有钱挣。有劳动能力的要能进厂务工,有创业愿望的要鼓励扶持。陈庭耘委员则认为,“农”字也大有文章可作,要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环境也是生产力,城市发展要带动农村面貌的改变。可喜的是,今年的重点工程,更加突出城乡统筹建设。”三茅四组代表郭玉妹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大家在讨论中也普遍认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享受更为和谐的生活环境。代表们指出,“十五”期间,和谐扬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十一五”还要谋求更高的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制度,还要形成制度的链条和体系。构建更加和谐的扬中,需要从源头上坚持依法办事,在法制和公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制度。沈连生代表说,社会发展,要把群众最关心、最切身的利益融入进去,报告对教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及弱势群众的帮扶都详细的安排,这很好。
新年的钟声余音袅袅,料峭深冬中已春光浮现。率先全面小康的战鼓铮铮、“十一五”征程的号角呜呜,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将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统一行动,自信和责任流露在代表、委员们的笑语言谈之间。
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倪德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