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施正祥
花船表演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乡农村比较常见,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尤其在春节拜年期间,只要听到锣鼓声,那一定是花船表演队过来了,人们就像追星一样去观看。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学会了拉二胡,会拉当时家乡流行的小调,所以每年都以伴奏的身份参加花船表演。外出上学以后,每年寒假回来,家乡仍然邀请我参加,所以对花船表演比较熟悉。我来山东工作后看到当地也有此表演,这里称其为“旱船”。家乡的花船除了它外形像船以外,船身均以采绸或花布覆盖,各处配以纸花点缀,整体看非常美观、喜气,所以称其为花船再合适不过了。扬中的花船制作骨架以扬中特有的竹、柳为主,所以分量比较轻,摇起来轻快省力,也因此扬中的花船体积比较大。
花船表演过程有舞和唱二种形式,有的以舞为主唱为辅,有的以唱为主舞为辅,扬中当时的花船属于后者,俗称“唱花船”,表演人员少则两个人,多则四五人,分工如下:船中摇船的一人,称为船娘;船老大(艄公)一人,这二人为主要表演者,一人唱一人说,一唱一和,船老大一般扮成丑角。除了上述二人以外,花船两边还各有一个撑槁(摇撸)的姑娘,另外还可有帮唱的若干。
花船的舞步十分有趣,拜年时一般有两次表演舞步。一次是入场时的打场子,船姑娘驾船绕场一周或数周,不断变化步法,小碎步、前后步,随着锣鼓的节奏,时而跌宕起伏、左右摇晃,时而激流勇进、乘风破浪,把花船荡得有模有样。另一次是在演唱过程中,主家会燃放鞭炮表示感谢,鞭炮一响,花船犹如遇到了风暴,快速在场子里打转,俗称打招。这时花船的舞步比上场时更加夸张、激烈,花船摇摆的幅度也加大,全体人员使出浑身解数,老艄公与船娘巧妙配合,这一招一式,把花船遇到风浪的舞步刻画得惟妙惟肖。
舞步表演结束,船儿好像停泊在港湾,随波轻轻地荡漾起来,这时老艄公在船头说几句开场白,姑娘们开始演唱。演唱的内容,我开始参与的时候已经在公社化以后,当时有专门的宣传材料(唱本),曲调仍然是民间流行的小调,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几部著名的电影插曲颇为相似,如 《天涯歌女》《四季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比较婉转悠扬。在唱花船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老艄公(船老大),俗称“三花脸”,他一般打扮成小丑模样,头戴破草帽、手拿破扇子,在船头前手舞足蹈,取笑逗乐。一般开场前他会应时应景地说一段,然后,姑娘们开始唱小调,姑娘们每唱一段,他也伺机插科打诨说几句。一个好的三花脸,他的幽默诙谐常常让观众笑声不断,也给花船表演带来趣味性。我记得,当时我们永前大队的花船领队、也是三花脸的扮演者叫朱华章,他的表演很受欢迎,我也是受他之邀参加花船表演活动的。记得有一次,为了让他扮演的老艄公更像,我用毛笔在他嘴巴上画上胡子,后来他成为大队干部,听说几年前因病去世了。
光阴荏苒,当年的花船表演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美好印象至今难以忘却。 |
|